首页中医常识中医诊断中医切诊正文

涩脉之相兼脉介绍

《四言举要》:“浮缓风湿,沉缓水蓄,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中风浮缓,风伤于卫,浮缓有汗。”

《三因方》:“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诊家枢要》:“浮缀为风,沉缓血气虚,关脉浮缓,脾气虚弱;尺脉浮缓,肠风泄泻,沉缓小腹感冷。”

《诊家正眼》:“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官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医学人门》:“沉缓眩晕,浮搏肤,带滑为热紧为痛,缓迟虚冷咽难哺,缓弱吞酸食不下。”

《古今医统》:“洪缓湿热,细缓寒湿,浮缓伤风,兼大同议,自汗、寒热而鼽,头背俱疼而急。寸逢浮缓,左右俱主伤风,左逢沉缓健忘,右为短气,左关浮缓风运,沉缓气虚,右关浮缓腹膨,沉缓少食,尺逢浮缓足痿,左尺沉缓溲频,月水多来,右尺浮缓泄泻,肠风人肾。”

《景岳全书》:“缓而滑大者多实热,缓而迟细者多虚寒,实热者,必缓大有力,多为烦热、为口臭、为腹满。为痈疡、为二俱不利,或伤寒湿疟初愈而余热未清者,多有此脉。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痹弱、为痿厥、为怔忡,健忘、为食饮不化、为骛溏、飧泄、为精寒、肾冷、为小便频数,女人为经迟血少、为失血、下血。”

《脉确》:“浮缓为风沉缓湿,若逢缓滑热为疴、缓涩营虚缓细痹。”

《脉诀汇辨》:“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搏,缓弱气虚。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兼,左尺缓涩,精官不及。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右关沉缓,土弱湿浸;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脉诀启悟注释》:“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痿,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伤;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气内兼;右关沉缓,土弱湿浸,左尺缓涩,精室空虚,右尺缓细,真阳衰弱。”

《脉如》:“缓迟者伤湿也,缓纵者,风热也,缓弱者,气虚也;缓而兼涩者,血虚也,浮缓者,风伤经络;沉缓者,湿伤藏府,洪缀者,湿热,细缓者寒湿。阴虚,浮洪无力而缓,阳虚,沉细无力而缓。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濒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官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脉学阐微》:“浮缓为伤风,沉缓为寒湿,缓大为风虚,缓细为湿痹,浮缓为风湿,滑缓为热痰濒滞,缓涩为脾胃气虚,缓而无力,虚证。”

《脉理求真》:“缀而兼大为伤风,缓而兼细而为湿痹,缓而兼涩则为血伤,缓而兼滑则为痰滞。尤必察其有力无力,以为区别,如便缓大有力则为有余,其症必见燥热,缓软无力,则为不足,其症必见虚寒。”缓脉之相兼脉主病,临床意义更大,崔紫虚、李中梓、李土材、徐灵胎、张景岳、郭元峰等诸家皆言:“缓脉主病,兼脉乃见。”根据其相兼之脉,浮-冗迟滑涩等不同,其见证各异。浮缓,风邪伤卫;沉缓、脾虚,水湿内停;迟缓,阳虚寒湿;缓而细,湿痹;缓而涩,脾虚血少,缓而弱,主气虚;缓而滑大多实热。

根据寸关尺之脉位不同,其所主脏腑之病亦不同。如关脉浮缓,脾虚;尺脉浮缓,肠风泄泻。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故《脉如》言:“尚有阴虚浮洪无力而缓,阴虚沉细无力而缓,是仅肖缓之体,而非得缓之神也;若弦居土位,缓临水官,盖克脉也。看此缓脉,要察胃气多少,鼓击高下,去来迟速,使得真确,悟从心解,未可一诊了事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涩脉之单脉介绍

下一篇:缓脉之单脉介绍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