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刘鸿恩:久病成医的乌梅先生

儒学与医学是相通的。在古代,因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学士大夫们,大都懂得一些岐黄之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作为新科进士,在与后来成为晚清名臣的李鸿章等一起拜见皇上时,刘鸿恩(1821—1887年)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一生的多半闲暇时光都耗尽在与疾病艰苦卓绝的抗争里,直到老年才深得医学要旨,治愈自己的疾病。他还把自己对医学的所思所悟编撰成《医门八法》传世,并深得后学推崇。在著作中,由于刘鸿恩喜用乌梅,善用乌梅,而被尊称为“乌梅先生”。

刘鸿恩(字位卿,号春舫)出生于河南尉氏的官宦之家,其祖上最早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尉氏刘家七世之前,以务农为主,兼做卖豆腐的小生意,生活颇为穷苦。自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世祖刘致中考中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等职后,刘氏才开始发家。到了十一世刘鸿恩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赏加布政使时,尉氏刘家担任知县以上职位的官员就有数十人之多。在此优越的家庭及官宦背景下,刘鸿恩自小就立志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由于体弱多病,他一心钻研儒学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以此来希冀能为自己疗疾并强壮身体。

疾病带给人的折磨是异常痛苦的。刘鸿恩在20岁的时候患上了一种牙疼病,病情发作起来牙龈肿大并逐渐溃烂,同时牙床还起大疙瘩,疼得他时长不能进食和说话。眼看儿子的苦痛,其父母满心焦虑,先后请遍了尉氏以及周边开封等地的名医来为刘鸿恩治病,但是服药后,每次都是疼痛消失不了多久,牙疼的老毛病就又犯了,直到患病的那颗牙齿脱落。随后,与脱落的那颗牙齿相邻的牙齿变又疼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之前一样,出现牙龈肿大,逐渐溃烂,长大疙瘩等相同症状,服药后,屡愈屡作,直到牙齿再次脱落。周而复始,痛无穷尽。

考中进士去陕西为官后,刘鸿恩在任职之余,常常拜请当地名医再为自己治病。然而,让他失望的是,经过多位医生诊治,服用过数十剂汤药后,自己的牙疼病情依然。后来,他索性按照方剂书自我治病。一开始,他认为自己牙疼的原因在于体内有热,便服用了很多具有清热性质的方剂。不见效后,他又认为自己的牙疼是由于先天真阴不足,导致虚阳外浮所致,应该在服用的滋阴药中加入温阳药,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结果牙疼的症状反比服药前更加厉害了。到了50多岁时,刘鸿恩满口的牙齿已经脱落大半,令他懊恼和痛苦的是,至此仍旧没有找到一个治疗自己疾病的有效方法。

宦海成败转眼空。身处内忧外患,官僚腐败的晚清动乱时代,再加上牙疼等疾病如影随形的折磨,性情耿介的刘鸿恩决定辞官归里。没有官场左右逢源的疲惫和羁绊,闲居故里的刘鸿恩心情好了许多。闲暇之余,他开始究心医理,重新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内外伤辨惑论》《素问要旨论》《类经》《济阴纲目》等历代医学著作,并深得要意。他发现方书记载,凡是遇到热证,只知道告诉人们“治其热,而不治所以热”,只敢用黄连清热,而不敢用大黄以泻实热,实热不去,热邪很快还会重新发病。因此,他根据自己的病情,拟方大黄清胃饮服用,通过泻实热等,最终治愈了困扰自己30多年的牙疼顽疾。

在给自己治病的过程中刘鸿恩意识到方书对自己的误导,以及名医的局限性。为此,他利用两年的时间系统地把自己诊治疾病的心得以医论的形式记述下来,并编辑成四卷本的《医门八法》启迪同行及后学。其中,卷一论诊治疾病的八法和瘟病,卷二、卷三论治杂病,卷四论治妇科儿科疾病。他认为,医生要善于从儒学的角度来推究医理,提出“即儒书以推医理,医理自明”;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进行辨证论治是诊治疾病的“医门八法”,其中虚与实最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治疗杂病,重视敛肝,并认为乌梅为敛肝补肝之上品。在全书62个杂病中,有52个病方选用有乌梅,他自认为是乌梅的知己,自称“乌梅学究”。此外,刘鸿恩还在《医门八法》中对历代部分医学著作进行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经验。

清光绪六年(1880年),《医门八法》成书后,当地医者都以先读为快,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后来,刘鸿恩的门下徐春元将该书刊印,并作序记载,“时医每束手无策,而按方施治,莫不药到病除”。当时,此书在河南尉氏、通许、杞县、鄢陵等地流传甚广。后来,该书由多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深受医者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费伯雄治病救人讲究醇正

下一篇:中医的读与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