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中,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所谓“上工”,是指好的医生,而“治未病”则是指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预防为主。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扁鹊在拜见蔡桓公时,就多次提醒桓侯注意治疗肌肤小疾,以免病情发展。但终固桓侯讳疾忌医,以至发展为不治之症。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如感冒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并发多种疾病,如支气管炎、心肌炎等。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后世许多著名医生都非常注意预防为主,并把那些不注意预防疾病的医生和患者比作“临渴掘井”。这种养生防病观贯穿于中医学发展过程的数干年历史,成为祖国医学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发病与否的内在依据,任何致病因素,只有作用在人体,使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发生紊乱,才会导致疾病发生。因此,《黄帝内经》认为,当人体正气充实时,一般不容易被邪气干扰而生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预防疾病,首先要注意养生,维护正气。
注意锻炼 增强体质
中医学认为,维护正气的方法有许多种,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一般来说,首先要加强锻炼,从根本上改变人体体质,增加正气的抗邪能力。许多养生、导引和气功功法,都有良好的增强体质的作用。如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后世发展起来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经实践证明都有良好的扶助正气、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同时,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的功能为基础,并会对脏腑气血的功能产生影响。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长期反复的不良情绪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明阳失调而发病。因此,调摄情志,使其不致辽极,对养生防病有重要意义。
起居有常 饮食有节
注意饮食起居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饮食是人体营养的来源,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约促进作用,反之,如果饮食习惯不良,过食肥甘或偏嗜五味,或饥饱无度,则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很注意食养和食补,从而在一日三餐中收到养生的效益。中医学也认为,生活起居,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如果生活不规律,工作或活动过于劳累,或过于贪图安逸,都会损伤正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许多中草药具有养生防病的功效,因而,适当的采用一些药物,有针对性地对机体进行调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的作用。但是,由于药物一般都在某些方面具有偏颇的特性;如果用之不当.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而引起疾病。早在晋代,就有滥用补药的风习,如著名针灸家皇甫密就是因为滥用药石而致残疾。所以,用药补养身体,一定要根据中医理论,有针对性的应用,切莫滥用。中药无副作用的说法并不正确。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此外,虽然正气在发病中起决定作用,但邪气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根据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并不是只局限于健康人。一旦发生疾病,更要注意调养,一方面可帮助治疗,另一方面可提高正气抗病能力,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并发其他疾患。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养生在治疗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