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为一种宗教迷信活动,产生于人类认识社会能力卜分低下的时期。今仍有残留,但有些仅成为一种寄托感情的方式或民族习惯。中秋节祭祀民俗主要是“祭月神”。
中秋节的风俗大多是和月亮有关,祭月活动就是如此。月亮给人类的黑夜生活以光明和判断时日的方便,特别是它的隐现、圆缺又与农事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使人们从思想上就产生了对月神的崇拜,认为植物的生长不是靠太阳,而是靠月亮。是月亮的柔和光线带来的凉爽和露水,滋润着人畜生活,促进着植物生长。它有神的性能,应该向它献祭。其实,这是一种迷惘无知之说。
崇月心理信仰形成了祭月节日活动。祭月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礼制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礼制》中记载有:“天予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古时,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谓“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促秋刚进适时”。早先是帝王礼制,后来逐渐传到民间。
1、朝廷祭月的礼俗
“夕月”是天子的祀典,百姓无缘参与。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日期并不固定。如果秋分出理在上旬或下旬,祭月时所见之月就是缺月,甚至还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月亮,这种情况下祭月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白唐代择定八月十五这一月满之日来祭月,让祭月之俗摆脱秋分的束缚。祭月宋代要比唐代为盛。北宋太宗(976—997)年间,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唐宋两代,祭月之风已颇盛,且多是和赏月之举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特派官员大兴土木修造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专门供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大臣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苑中举行祭月活动。朝廷祭月的仪式,一是迎神,二是初献,三是读祝,四是亚献,五是终献,六是彻馔,七是送神。这七者,除读祝外,都要有乐舞。
清末,祭月之风仍盛行。慈禧太后中秋在颐和园祭月,这位老佛爷降旨膳房,令名厨挑选滴溜滚圆的西瓜,切成瓣瓣相连的莲花状,放入银盘中,供祭月神,称之为“莲花团圆瓜”。祭品还有各式各样的月饼。祭月后,慈禧太后令人将月饼切成小块,分赐给身下的太监、宫女和嫔妃品尝。
2、民间祭月的礼俗
百姓无缘参与祭月活动,但它对百姓的心理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百姓们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和精神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宫朝野祭月风俗活动也传到了人民大众之间,实现了百姓的心愿和要求。关于民间祭月的礼俗,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彻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日团圆节也。”明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古人认为月属阴,故又有“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之说。
广东省潮安县境内,人们把“祭月”称作“祭月娘”。为啥把月亮叫“月娘”呢?因为,他们认为月亮无强烈光线,是属于女性,所以每逢中秋之夜,村村都有“祭月娘”的习俗。
潮安中秋祭月娘,不仅妇女居多,而且筹划也早。从每年农历正月起,各家闺中女友,就自愿组织起来,推选掌管,自己筹资购买祭品。她们所购的祭品,多系素物、素食。其中最主要的有;清茶月饼。还有香柚、香芋、花生、糖果等。另外,又有馨香素烛和纸叠元宝。
到了中秋节之夜,人们一望见东升的月亮,就马上集于庭中,向东设席,陈列祭品,然后以家庭辈分或上述小集团妇女的年龄大小,按次跪拜。跪拜中一定要虔诚高洁,心底无私。
有的地方,还有月娘庙和月娘像。这种月娘像全是木雕而成,月娘身着凤冠霞帔,犹如古代贵妇,平时供于庙中,到了中秋之夜,便由精干美貌的青少年,将它抬出庙来,坐在彩辇之上,伴随柔和的音乐,游行各街各巷。所到之处,妇女们则执香守在门首迎候,儿童们即追随月娘像,合乐嬉戏,彻夜欢腾,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拜罢月娘,一家人或小集团就开始分食“团圆饼”,这“团圆饼”就是“清茶月饼”,因形状是圆的,故叫“团圆饼”,以讨“团圆”的吉利。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