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与古代的“荆蛮”渊源关系密切,瑶族主要源于蚩尤九黎部落,是蚩尤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与湘江、资江、沅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瑶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散在世界各地,集中在东起广东乳源五岭山脉,西至云南勐腊金平哀牢山,南达云南河口大围山和广西防城十万大山,北至湖南辰溪山区,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自守的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瑶族医药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条件下,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经过瑶医药工作者的不懈挖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瑶族医学民族特色浓郁,医学理论独特,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
历史沿革
瑶族医药的起源,是瑶族先民与自然环境、疾病、创伤、饥饿做斗争的必然结果。瑶医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的《五十二病方》。此后历代医药文献或地方志中,不时出现瑶医药相关信息。在瑶族地区原始时代文化遗址中的考古发现,亦可佐证瑶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瑶医药历史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存在阶段(远古-1949年)、迅速发展阶段(1949年-1985年)和繁荣昌盛阶段(1985年至今)。近年来,经过瑶医药工作者艰苦卓绝地挖掘整理,瑶医药——大瑶山的金凤凰,终于飞出深山瑶寨,融入祖国传统医药的大家庭中。
特色医理
病机理论
三元和谐论 三元即天、人、地。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的各种因素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疾病的发生都会有关系,只有三元和谐,气候变化不可太过或不及,地质成分不可过多或缺乏,地理环境不可过分恶劣,这样人才能健康地生存;如果三元失谐,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盈亏平衡论 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气一万化论 受“元气论”的影响,瑶族先民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气的变形,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万物的生成、变化、强盛、衰落都取决于气的运动。
心肾生死论 人的生理病理最根本的就是一个生和死的问题,生由肾主,肾有病则人体或生长发育不好,或不生育;死由心主,不管疾病如何严重,只要未伤到心神人就不死。
鼻关总窍论 顾名思义,即鼻是人体最重要的孔窍,是各个孔窍的总领。人体在睡眠和休息状态下,唯有鼻因为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和作用而昼夜不能停止其功能活动,无时无刻都与外界保持着气体交换,因此说“鼻关总窍”。
诸病入脉论 脉,指筋脉,瑶医所认识的筋脉与中医的经络有相似之处,但理论远不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完备。瑶医学认为筋脉可运行“气”和其他生命物质,并能发挥沟通人体内外、联系各个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人体内外无处不有筋脉。无论何种疾病,不论从外而病,还是从内而病,病邪都是通过全身的筋脉播散、传变,从而侵犯人体各处。
百体相寓论 人体的某一部位器官都是人体多个部位的集中反映,在该部位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身体各部位的对应点,如人的瞳孔、鼻子、耳朵、舌头、手、足、掌等,都集中有整个人体的对应部位。
症同疾异论 瑶医的症与疾的关系,相当于症和病的关系问题。以症释病、以症统疾,将一大类的病统称为症,在症的基础上再分疾。
病症理论
包括痧症、瘴症、中蛊、中毒、中风、痨症等。
诊病理论
包括目诊、甲诊、手诊、头面诊、体相诊、脐诊、手摸诊、试诊等。
治则理论
祛因为要 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病名病类,寻找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运用药物或其他手段,祛除致病因素或致病物质,使邪去正安。
风亏打盈 盈亏平衡理论,揭示了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机体内外环境的盈亏平衡是关键,不但要求机体自身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平衡,亦要求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
治求专方 瑶医治病着眼于疾病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治疗上注重寻找每个病的主方,即一疾病一主方,专病专方,使之更好地趋近疾病本质。
恶病不补 所谓“恶病”,指的是病情重、发展快、难治疗、预后不良的一类疾病。病邪久恋不去,消耗人体使之日衰,虽然内在邪气盛实,但外在症候表现却是一派虚象。此时治疗,往往多用补药,很少会使用大剂攻伐之品。然而正由于此,多使正气未见其复,反使邪毒日盛一日以至于不可遏制。
捉母擒子 实际上就是抓主要矛盾、画龙点睛之法。由于疾病在发生、发展、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要病症与次要病症,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先抓主症。主症是指占主导地位的症候。次要症状主要包括兼症、变症、夹杂症等。
用药特色
瑶族属山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合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也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
大瑶山是广西生物分布的中心,物种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瑶山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报告,其区系植物约有2335种,其中药用植物1324种,药用真菌28种;有动物283种,稀有科类很多,不少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如桫椤、银杉、大鲵、鳄晰等。大瑶山成为我国仅次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第二大物种基因库,是一个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大瑶山中草药有四个特点:一是特有物种多,共有18种,占大瑶山植物区系特有种38种的47.4%;二是传统出口药物多,共12种,如紫背天葵、瑶山金耳环等;三是抗癌药物多,已鉴定投产的抗癌中草药15种,大瑶山有3种,喜树、粗榧、肿节风等;其它有天花粉、粗毛败酱、黔桂千斤藤等;四是民族药物丰富。
五气八味 温、热、寒、凉、平;甘、苦、酸、咸、涩、辛、淡、锥。
风打分类 风类药、打类药、风打相兼药。“风类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的作用;“打类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作用;“风打相兼药”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
瑶药命名 瑶医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其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传统瑶药(共104味)被后人称为“老班药”(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虎”类药物性能峻猛,见效快,多为消肿止痛类药,有一定毒性;“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要药;“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多为行气止痛、散瘀消肿药;“风”类药物性能多样,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
瑶药用药方法 煎煮法、炖蒸法、磨汁法、酒泡法、碾末法、烧灰法、鲜生含服法、外敷法、外洗法、熏洗法、调搽(敷)法、坐浴法、含漱法、脐药法、握药法、佩挂法。
优势病种
瑶医的优势病种主要有:恶性肿瘤、脉管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风湿、类风湿、产后综合症、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眩晕、胃痛、咳嗽、肝炎、肝硬化、男性不育、烫伤、心脏病、蛇伤、骨髓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癫痫、牛皮癣等。
特色技术
瑶医诊疗技术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传统外治法,临床效果好,是瑶医的适宜医疗技术。传统瑶医适宜医疗技术包括:鲜生含服法、磨药疗法、食疗法、竹筒梅花针法、火针疗法、烧针疗法、刺血疗法、油针疗法、杉刺疗法、火攻疗法、神火灸法、药物灸法、梳乳疗法、滚蛋疗法、发泡药罐疗法、刮痧疗法、药推疗法、庞桶药浴疗法、熏蒸疗法、熨法、鼻药疗法、脐药疗法、握药疗法、佩药疗法等。下面介绍几种瑶医特色疗法。
药物灸法 利用采制的药物,如小钻、杜仲、制断肠草等直接对穴位进行灸疗,通过热力及药力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风湿痹痛一类疾病就选择有较强祛风通络作用的小钻藤或制断肠草进行施灸,对肝肾虚、筋骨痿软者则选用能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藤施灸,随症取药,功效更加明显。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半身不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刺血疗法 又名刺络放血疗法、放血术等。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入络脉,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它具有泻热祛邪、通络止痛、祛瘀消肿、调和气血及镇静等多种功能。针刺穴位放血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活血、解毒清热、止痛消肿、开窍醒脑、泻热救急等功效。放血疗法能治疗上呼吸道炎症、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胆石症、三叉神经痛、疖肿、痛经、不孕症、癫痫、耳聋、眩晕等近百种疾病。
佩药疗法 佩带为瑶族同胞系挂于衣带或身上的饰物,药佩则为含有芳香性、挥发性药物的香囊、香袋等服饰。佩药法就是让病者系挂药物香囊、香袋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发展概况
金秀县瑶医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发展的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国家事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瑶医特色医院。医院开设有瑶医风湿痹症专科(为国家、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科)、瑶医骨伤科、瑶医康复科、瑶医肿瘤科等十个科室,坚持走民族医药发展特色之路,积极使用瑶医独特诊疗技术。
德坤瑶医目前已形成由北京德坤瑶医医院为中心,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研究院为医疗、科研、教学、后勤基地,石家庄、沈阳、上海、广州、武汉德坤瑶医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窗口的北京德坤瑶医院集团。医疗以瑶医特色专科为主,下设瑶医肿瘤科、瑶医红斑狼疮科、瑶医皮肤科、瑶医内科。德坤瑶医凭借自己的特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