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可以引起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称之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而由肾实质性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则称之为肾实质性高血压。
单侧肾脏疾病及双侧肾脏疾病都可以引起高血压。单侧肾脏疾病包括肾素分泌瘤、肾盂积水、肾结核、反流性肾病等。双侧肾实质性疾病可有急性及慢性之分,其中以慢性肾实质性高血压临床意义最大,最常见的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慢性间质性肾炎等慢性肾实质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人体有更大的危害,它可使心血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加重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能加速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丧失的速度。持续性高血压及蛋白尿是肾实质性高血压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肾脏疾病发生高血压主要机理是由于盐负荷增加,使容量增加,即容量依赖性的,其次为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收缩血管的物质增加,舒张血管的物质减少,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治疗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依次采取措施。首先是限盐,每日氯化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已有作者认为每减少2克氯化钠的摄入可使平均动脉压下降16毫米汞柱。若单纯限盐仍未取得满意效果,则应使用利尿剂。当单独使用利尿剂无效时,应选择使用其他降压药。常用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应在血肌酐4毫克/分升以下时使用,使用时应注意观察血钾及肾功能的改变。对用药后咳嗽严重者,可换用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等,第二类药物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络活喜、拜心通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离子拮抗剂合用,也是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其他的药物如β—阻滞剂,α—阻滞剂及血管扩张剂也可使用,但要注意其代谢方面及其它方面的副作用。
针对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在药物选择方面,则凡能减少肾素释放或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能扩张肾动脉,改善肾脏供血供氧的药物,以及减少血容量的药物,均可起到降低肾性高血压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抑制肾素活性的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雅施达),苯那普利拉(洛汀新)等。
(3)改善肾脏供血供氧,减少肾素释放的药物,如肼苯哒嗪,双肼苯哒嗪,长压定等。
(4)β受体阻滞剂,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肾素分泌,对高肾素型高血压效果好,如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
(5)钙拮抗剂,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的浓度而降低外周阻力,不影响心输出量,长期应用不会导致钠水潴留,甚至还有利尿效应,如硝苯吡啶,拜心通,洛活喜等。
(6)利尿剂,一般用噻嗪类,若肾功能明显受损,应选择袢利尿剂,如速尿和丁尿胺等。
对于较顽固的高血压,可联合应用数种作用不同的降压药,以加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