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大坝镇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个省交会的地方,和云南威信、贵州赤水接壤。大坝高装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问,当时湖北、广东、江西等地的大批移民带着家眷迁徙到了四川,他们把家乡的民风习俗、民间宗教和四川的文化艺术紧密融合起来,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坝高装,并且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保留到了今天,并得到了发扬光大。2008年,大坝高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装就是高台着装戏。高装底座平台为正方形,直径6尺、高4尺8寸,全为杂木制成。平台中央有根铁桩,高达9尺8寸,称为装亭,平台与装亭组合后由棉布围扎装饰为一个戏台,再由两根特大长木杠从两侧将戏台夹牢,由16个彪形大汉抬着游街。一架高装上有一个戏,这些戏均为川剧名段,如“天仙配”“西游记”等,全台戏一般5~9人,均按川剧人物要求化妆穿戴,并持各自应有的兵器用具。平台正中的铁桩顶上必须有一个人,并且都是戏中的主角,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等;平台上则是戏中其余的重要角色。游动时,平台上的人可以舞刀弄捧,摇扇挥巾;铁桩顶的“主角”由棉布缠住腰、腿,摆出一定的姿势固牢在铁桩顶上,而这铁桩下段则由与桩顶之人密切相关的人用手扶住,如高装上的戏为“穆桂英挂帅”,站在桩顶之人是穆桂英,用手扶枪的人就是杨宗保。行动中,高装两侧还各有一名大汉手持8尺护叉,保护着亭顶之人。
一般情况下,大坝都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二两天举行高装会,每届高装会设置的高装架数都不等,但大多数都在四至八架之间。桩上的戏一天一换,白天游街结束,晚上则将桩上的戏移到地面的戏台上正式演出,所以十分吸引人。
高装会并不是只有几架高装参与游街。游街时走在最前面的是“牌灯”,即写着高装会会名、戏名的彩灯。接下来是鼓乐队和“亮宝队”,亮宝队所亮之“宝”多为当地人的家藏古董和民间工艺品,这是当地的亮宝习惯,家里有宝物的人大都会拿出来参展,展后各自收回。“亮宝队”之后是龙灯、花灯队,大坝的龙灯、花灯以形状美、变化多而著称,参展的龙灯、花灯一般有几十种样式。整个高装队伍浩浩荡荡,长达200多米,势如游龙,围观追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大坝高装气势宏人,群众的参与性很强,每届直接参与者都在200人以上。桩上戏中人物一年一换,且都是童男童女,精明俊秀的儿童,大都上过戏台,受过锻炼,见过世面。而桩亭顶上的角色每次都是女子,这是大坝人敬重妇女的一种表现。根据《大坝志》记载,当年翼王石达开转战川南,其义妹王姑跟随来到大坝,在大坝银水寺一带作战时,王姑为照顾伤病员不幸生病去世,并安葬于银水寺山,人们为纪念王姑,遂将高装上的主角统统设为女子,以表其意。
大坝高装本身还是一个文化艺术与宗教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传说有一个出生在四川梓桐县的人叫张恶子,此人修道成仙,被封为文昌菩萨,专管人间功名利禄。农历二月初二是文昌菩萨的生日,人们都把这天叫“文昌会”,由于文昌菩萨出生在梓桐,故又叫“梓桐会”。高装选在文昌会这天举行,就是利用活动为文昌菩萨生日助兴。久而久之,大坝的“高装会”“文昌会”“梓桐会”就是一回事了。清朝年间,兴文县大坝镇先后出了5个秀才,3个进士,2个贡生,一个举人,被人们传为文昌会办高装敬菩萨得到的报答,因而,兴文县的建武、九丝、晏阳、久庆、金鹅等地都先后举办过高装会,以纪念文昌菩萨生日,并祈祷地方多出人才。
大坝高装还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大坝高装会实际上就相当于今天的商品交易会。每次高装会的前十多天,成都、重庆、大足、铜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以及云贵邻近地区的商贩纷纷云集到大坝,使大坝镇的大小栈房家家客满,而且必须加铺。这期间的商品从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到布匹绸缎、烟草糖果应有尽有。正式会期的两天,各种商品还要降价10%左右,使商品交易活动火爆异常。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绝80年代初,大坝高装曾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兴文县为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专门拨出经费、落实专人对大坝高装进行挖掘、整理,使大坝高装这一珍贵的地方文化重新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