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二月二龙抬头节正文

龙抬头节历代沿革

传说龙抬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视农业、鼓励耕作,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尧、禹等纷纷效仿。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们都要亲自耕田。从此以后这一天便被定名为了“农头节”。

据《左传》一书记载,在春秋时期二月二这一天是有祭祀活动的。书中写到桓公五年时说“龙现而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活动。

在唐代,农历二月初二就已经具有节令的性质。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称之为“迎富贵”。“迎富”的风俗是很有来头的,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远古时代有巢氏时,有个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放在门前祭祀,这就是在“迎富”。明朝人谢肇浙在《五杂俎(zǔ)》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帮助抚养,邻家从此大富。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到了宋代,政府就把二月二这一天指定为了百花的生日,称为“花朝节”,此时民间各地都拜花神庙,庆祝花神的诞辰。伴随而来的是去野外观花儿、挑菜儿、捕蝶儿等,所以这一天才又有了“踏青节”、“挑菜节”等名称。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和记载,如,北宋张耒就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南宋陈元靓所撰《岁时广记》引《壶中赘(zhuì)录》亦云:“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青节。”意思是说今四川一代的以前有种风俗,把二月二日看成是踏青节。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说,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hú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是娱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所以当时王宫贵族们也纷纷效仿。

然而,在唐宋时的二月二以及各种活动中,我们还看不到“龙抬头”的影子,将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了。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城地区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到今天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段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应该是在元代。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做“龙鳞”;若要是包饺子,就称为“龙牙”。总之都要用龙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命名食物,这和今天的习俗已经特别接近了。

自从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时候,这个民俗节日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了。据说皇帝朱元璋就曾经下令将“二月二”正式定为节日,称之为春龙节。

朱元璋出身贫寒,体谅百姓的疾苦。当上皇帝后,他非常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大事,因此,他对“二十四节气”很重视。“二月二”正逢“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属于降雨的节气,故而朱元璋也格外看重“二月二”。而“龙”是古时民间认为主管降雨的神,“龙抬头”也就意味着龙将行动起来,履行它主管降雨的职责了。朱元璋希望通过“春龙节”对龙的祈求,以实现降雨造福民生的目的,于是就在公元965年颁旨把“二月二”定为正式节日——春龙节了。除此之外,这位皇帝还在当年的“惊蛰”那天,在首都东京——开封城郊亲自筑台祈雨。这样“二月二”祭龙祈雨的民间活动,在皇帝的身体力行之下,开始蓬勃兴起,并世代相传,沿袭了下来。

二月二这天的一项重大的活动就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耽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根据《古今北京》记载:清代制定了制度,每年二月二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完礼,还要亲自扶犁,作出耕地的样子,就算是“玉帝亲耕”了,然后,坐在观耕台上观“庶人终亩”。

过去曾经有一幅年画,反映的也是“玉帝亲耕”的情景。年画的名字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去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总之,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图画反映都充分说明了皇帝亲耕已经成为了明清时期二月二的官方活动。当然,明清时期的民俗活动也很多。

清代末年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是龙抬头节。当天吃的饼叫“龙鳞饼”,吃的面叫“龙须面。”妇女都要停止针线,恐怕伤了龙的眼睛。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代作品《宛署杂民》中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意思是说:都城里的人把二月二称为龙抬头节,乡村的老百姓都用土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屋子里,绕过水缸,说这叫把龙引回来了。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从河边、井边一路撒来,一直撒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须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才能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的意思。讲求在这一天剃头,也是很多地方的习俗。除了这些以外,明清以来,在二月二当天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朝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日熏虫。”意思是说:二月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些荤的、素的饼,并且用油炸了来吃,说这样是为了熏虫。

到了民国时期龙抬头的节日又有了新的发展。《辽中县志》记载当地二月二的民俗时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并给孩子们剃头,大概是要取龙抬头的寓意吧。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求天拜神的精神寄托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急切的需要用充满时代气息的元素来充实节日活动,拔河、街舞、烟花、发短信祝福等一批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元素,慢慢地注入到了节庆活动中,使“二月二”龙抬头这样的民俗活动,逐步发展成为饱含现代文化气息的节庆活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山西省北部地区“司钱龙”、蒸枣山的习俗

下一篇:龙抬头节的起源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