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落名称的解释及节日的由来
三穗寨头,苗语的称呼是偕岛。“偕”,在苗语中“平地”或“开阔地”的意思。而“岛”就是“最好”或“最漂亮”的意思。按这种解释,译成汉语,那就是“宽阔平地的好地方”。
寨头是苗族聚集地,全寨共有1282户,4683人,是全国第二大苗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向有“千里苗疆门户”的称号。在这里仍保存着一种别具一格的原始习俗——二月二“祭桥”的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好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据传,寨头原居住在也雾山(山名,位于寨头东北面)。一天,寨子的几位小伙子出山打猎,为追一野兽来到寨头。发现寨头地方平坦宽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人间居住的地方。于是打猎的小伙子们就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寨上的长老们。经寨上长老们商定,才搬到寨头居住的。
到寨头居住后,子孙兴旺,发财发富,有吃有穿,成了千户苗寨。大家认为也雾山是寨头的发源地,应当把也雾山龙脉接到寨头来。只因石坪河挡住了去路,移而不动,怎么办呢?经长老们协商,确定在也雾山山脚的石坪河上架一座桥,把也雾山和寨头连接起来,也雾龙就由也雾山南下过桥到寨头,这样就将也雾山吉祥幸福的龙接到了寨头。于是大家都要吉祥幸福,都要接龙,争着架桥,这又怎么办呢?又经全寨12房族长老协商,决定每个房族各修一孔,修成一座12孔的桥,苗语叫久纳佬,俗称接龙桥。桥是在当年二月初二修架而成的,于是就在架桥的当天,全寨12房族各抬一头猪,提着鸭或鸡拿到桥上去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烧香化纸,以示接龙。从那时候起,每年一到二月初二,全寨12房族各抬一头猪,提着鸭或鸡拿到桥上去宰杀,烧香烧纸,以示祭桥接龙,沿袭至今。
第二种说法:
据说,寨头人的祖先原来住在也雾山,由于增丁分户,只有寨头这个地方才能住得下,就搬到现在的地方。也雾山和寨头之间有一条石坪河隔开,为了不忘记祖宗,每个房族在石坪河上架一孔桥,12个房族的12孔桥连在一起,就成了一座横跨石坪河的完整的桥,桥是二月初二这一天架的,所以每到这一天都要祭桥。
第三种说法:
清军曾进攻苗疆也雾山,当时寨头以万官保牛为大将的苗族义军与湘军展开了血战,终因寡不敌众,义军失败,万官保牛壮烈牺牲。因为寨头有一大片可耕的坪地,它可以改造成耕地,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供人们生活,而且这里还有一条长期流淌着的河流——石坪河,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用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所以人们就从也雾山迁到了寨头。
迁到寨头后,人们开始过上了一点安静的生活。但由于几百年来,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减少,偕岛苗族人认为,只有增加一定的人口量,让子孙得到繁衍,才能在大山里得到立足。他们找来自己的巫师,经过踏山寻地,认为家族要人丁兴旺必须架桥接龙。巫师说偕岛是个好地方,但就是缺乏龙气,说是龙脉从也雾山一路走来,来势很好,可就是到了偕岛寨子后,被石坪河隔断了,所以子孙不望,必须将龙脉接通,族人才能繁衍千秋。这样欧弯、干龚杨、给枊现、九摆、吴家、郎奖、祥没、欧布等12家族的族长们经过商议,决定每族架一孔桥,并将12孔桥接起来,就成了一坐完整的桥梁了。桥架好后,他们选择了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作为祭桥日。
第四种说法:
相传,住在寨头良柳处的柳家,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儿育女。在一个秋天的早上,柳家这位男子到纳老割牛草,他听到一位地理先生和一个僧人在草坪地上谈论。地理先生说:“如果在这里架一座桥,就能把也雾山和寨头连接起来了,方便行人,行善积德,定能生儿育女。”僧人接嘴说:“我这里正带有一对小孩,没有归处,无法出世,如果谁在此架桥,我就把这对小孩送给他。”柳家男子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其妻大喜,夫妇俩便请先生推算日子,定于第二年年农历二月初二在纳老架桥。桥架好后的第二年,这苦命的柳家媳妇果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柳家从此人发家兴。但后来由于柳家抗拒不了自然灾害,比如洪灾等,柳家每年需要耗费许多人力、钱财修复,于是就邀请全寨12房族来修架。大家都争着架桥接龙,以求平安吉祥。经寨老们商议,决定每个房族各修1孔,所以这桥才有12孔。桥是在当年二月初二通架好的。在修通架好的当天,全寨12房族各抬一头猪杀在本房族修的桥上,把鸡杀在桥头的土地公处,以示祭桥。从那时候起,每年一到二月初二清晨,全寨都到久纳老去祭桥,热热闹闹,沿袭到了今天。
第五种说法:
从前,有对夫妇香卯香和丽卯丽结婚多年,没养下孩子,故天天哭泣。燕子问他们哭啥,他们实话告诉燕子。燕子说:“我们在岩壁上筑窝,一年十二批蛋,都叫青蛇吃啦!如让我们在你屋檐下筑窝,就告诉你生儿养女的诀窍。”香卯香、丽卯丽都说:“你们来吧!”燕子就告诉他们说,孩子们腿儿短,有哪些小溪沟呀小河呀隔着啦,他们过不来,你们去架桥吧,孩子们才会到你们家来。香卯香夫妻俩去架桥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真生了一个胖娃娃。后来,桥神就成为苗族宗教观念中的“送子娘娘”。自此,每年二月初二,就成为苗族的祭桥节。这一天,没孩子的要去求子;有孩子的要去感恩。反正大家都要去,所以很是热闹,久而久之就成为节日。
2.当天的活动
天还未亮,全寨12房族的人就陆陆续续地抬着猪,扛着柴火,挑着盛有鸭或鸡和酒及醮粑等食物的箩筐或竹篮沿着山路朝接龙桥走去。东方刚发亮,鞭炮声就叭叭地响了。各房族的刀手们便急忙地把猪抬到桥上去杀,他们杀了猪,宰了鸭鸡,把鲜血淋在桥上,祭祀桥神,祈求来年的兴旺。人们从自家的竹篮中取出香纸、醮粑、酒等祭品摆在桥上,整座桥上都摆满了祭桥食物。然后烧香化纸,烟雾弥漫在整座桥的上空。几分钟后,人们便纷纷撒去那些祭桥食物朝桥脚下走去,祭桥才告结束。
祭祀活动结束后,然后青年男女们就开始在桥下吹起笙跳起舞;妇女们开始生火烧水做饭;孩子们更是开心,有看踩芦笙的;有跟着跳舞的;有看杀鸡宰鸭,争羊角的;有看管祭品的;有作揖磕头的……整座桥上人山人海,爆竹声、芦笙声、宰杀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一幅热闹欢庆的场景。
饭菜准备好后,大家就在沙坝上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美美地喝起来。酒至半酣时,转入划拳打马、猜拳引令,拳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声比一声响……
第二天,临寨苗胞和亲朋好友们前来祝贺。客主都穿上节日盛装,齐聚在芦笙堂,男的吃芦笙,女的跟着节律跳圆舞曲,一步三回头,据说是为了怀念祖先。芦笙踩过一曲又一曲,直到夜幕降临,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芦笙堂。晚上,老人们划拳畅饮,述说一年的好收成;青年们结伴外出唱歌,憧憬美好的明天。
传承了千百年的寨头二月二原有的习俗依然坚守着。它以古朴、自然的风格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