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臂痛是指整个上肢,即肩以下,腕以上(不包括掌、指)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
本症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臑臂内前廉痛厥”、“肩前臑痛”、“肩臑肘臂外皆痛”等记载。历代医书多有阐述,但总不离《灵枢·经脉》所论的手三阴、手三阳经脉循行部位所过之处气血运行不畅,经气瘀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的机理。
臂痛亦可出现于某些内脏病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日:“心病者……两臂内痛”,乃是心脉瘀阻而引起的肩臂部放射性疼痛。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湿阻臂痛:臂部肌肤、筋脉、关节疼痛,或疫胀肿麻。风胜者疼痛走窜,时上时下,苔薄白,脉浮;寒胜者疼痛较甚,局部肤冷,筋脉牵强,苔白,咏紧;湿胜者疼痛重着,局部微肿,苔白腻,脉濡;热胜者疼痛焮热,局部红肿,苔黄,脉数。
气血两虚臂痛:臂部痠痛麻木,以痠麻为主,肢体无力,肌肤不泽,并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少馨,舌淡苔薄,脉细弱。
瘀血阻滞臂痛:臂痛,局部肿胀,苔薄、脉弦。若久病气虚,血行瘀滞,可见局部肌肤不仁,肌肉萎缩,舌苔薄腻,或边有瘀点,脉细弦或细涩。
痰湿流注臂痛:臂痛肢重,肤胀微肿,并见形寒肢冷,眩晕泛恶,胸闷便溏,口不渴,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濡或濡缓。
鉴别分析
风寒湿阻臂痛: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臂部肌肉、关节、筋脉,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痹证。《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由于三气各有偏胜,故臂痛临床表现形式亦不相同。风气胜者,疼痛走窜,时上时下;寒气胜者,疼痛较重,局部肤冷,寒凝脉涩,且寒性收引,故臂部筋脉牵强;湿气胜者,疫痛重着,局部浮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故瘦甚于痛。风为阳邪,易化燥热,寒极湿遏亦可热化,或索体阳盛,均能形成热痹。热痹臂痛,疼痛焮热.局部红肿。临床当从疼痛的性质、程度、表现形式加以鉴别。风胜者.治拟祛风通络,散寒祛湿,方用防风汤加减;寒胜者,治宜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湿胜者,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热痹者,治宜清热通络,祛风胜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气血两虚臂痛:多因体虚久病,脾胃亏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臂部肌肉、筋脉、关节,故臂部瘦痛麻木,而以瘦麻为主,关节筋咏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由于气血不足,抗御外邪功能减弱,每易被风寒湿邪侵袭,故臂痛之症多见。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补益气血,调理睥胃,方用八珍汤加减。还需指出,气血虚亏,则御邪力弱,易被风寒湿三气侵袭而挟外邪。如《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临床治疗当予兼顾。
气血两虚臂痛与风寒湿阻臂痛的鉴别:前者属虚,必有全身虚证,重在补虚。虽外邪乘虚易入,仍应扶正祛邪。后者属实证,臂痛每单独出现,全身症状少见或不见,则以祛邪为主,故二者不难鉴别。
瘀血阻滞臂痛:多因跌扑外伤而致,臂部疼痛、肿张,手不可近,或伴肌肉、筋脉、关节损害、撕裂,血不循经而外溢,故瘀血内积,局部肿胀青紫,不通则痛。治宜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另有风寒湿阻臂痛,病累日久,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经气痹塞,气滞则血瘀,所谓“久病必瘀”,症见肌肤不仁、不泽,肌肉萎缩,此脉络瘀阻,气血无以濡养之故。治宜行瘀活血,搜剔络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乌梢蛇、全蝎、地鳖虫、地龙等虫类药物。
痰湿流注臂痛:多因睥肾阳虚,痰饮内停,流注经脉,阻遏气血运行而致臂痛。如偏于脾虚,则清阳不升,故眩晕胸闷、泛恶、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化饮,祛痰活络。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若偏于肾虚,则温煦失司,故形寒肢冷,肤胀微肿,舌淡胖,脉沉濡。治宜温肾助阳,蠲饮化痰,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二陈汤加减。
臂痛临床治疗,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配合横行肢臂,活血养血,和营通络之桑枝、桂枝、丝瓜络、姜黄、鸡血藤等药物。若经久不愈,则必有宿瘀留伏经隧,应采用虫类搜剔法,常能取效。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痛风》:“肢节肿痛,脉涩效者,此是瘀血”。
《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至于臂则为六经分布之处,故其为病,须即病处分别之。……其所以痛者,虽不外风寒湿热,而要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固有由来也。……若夫臂连肩背瘦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入四肢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