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全身症状正文

自汗

【概念】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

本症首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谓之“自汗出”。《三因方》载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

本症只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及“绝汗”均另立专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营卫不和自汗:汗出恶风,周身瘦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风湿伤表自汗: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濡滑。

热炽阳明自汗:自汗频出,汗量较多,高热面赤,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暑伤气阴自汗:自汗频繁,汗量较多,烦渴引饮,胸隔店闷,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无力。

气虚自汗: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咣白,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阳虚自汗:自汗,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鉴别分析

营卫不和自汗:由于索体表虚,卫气不同,腠理失密;再因营阴不足,易感风邪.致使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疫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风湿伤表自汗:多见感冒挟湿以及痹证等。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指出:“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恶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时闽,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脉浮缓;风湿痹阻经络,经隧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脉濡滑;湿邪易致三焦失畅,膀胱不利而小便短少;舌苔薄白,为风湿侵袭肌表而无热象。治宜祛风胜湿,益气固表,方选防己黄芪汤加减。

热炽阳明自汗与暑伤气阴自汗:二者皆为热证自汗,病机也有类似之处,但发病的季节,所感之邪不同。前者为伤寒邪传阳明之症,发病不拘于夏季;后者为伤暑气阴亏耗之症,发生于夏季。热炽阳明自汗的辨证要点是:大汗出而热仍不解,兼有高热烦渴、脉洪大有力等症,治疗宜清热泻火,白虎汤之类;暑伤气阴自汗的辨证要点是:既有暑热(发热汗出)之征,又有气阴不足(口渴舌红,脉虽洪而无力)的症状,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

气虚自汗与阳虚自汗:皆为虚证自汗,但病因病机也不一样。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辨证要点为:自汗,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白光白,脉缓滑无力。治宜补气,固表止汗,方选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阳在外,阴之使也。”若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其辨证要点是:除自汗外,尚有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的见症。治疗宜温阳敛阴,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

自汗一症,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可出现,正如《伤寒明理论》指出:“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因此,自汗在临床上,首先要辨明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实证,后者多属虚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挟杂之证,应辨别标本,权衡主次,辨证论治。

【文献别录】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胜所致也。”

“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张氏医通·杂门》:“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盗汗

下一篇:战汗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