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小儿多汗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不因玩耍劳累、天气炎热、衣着过暖、或服用发汗药后等因素而出现汗出异常的症状。若时时汗出,不分寤寐者称之为“自汗”;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称之为“盗汗”。小儿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常自汗、盗汗并见,故统称为汗证。由于多汗小儿大多体质虚弱,故又称为“虚汗”。根据汗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汗、头汗、胸汗、半身出汗、手足汗等。若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濈濈然者,称为“惊汗”;若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热病中出现全身寒战,继之周身汗出而热退身凉者,称为“战汗”。均不属本条论述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表虚不固多汗: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或以头部、胸部为多,稍动即汗,平时易感冒,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舌质淡红,或舌边齿印,苔薄滑,脉浮无力。
营卫不和多汗:自汗为主,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微恶风寒,或伴有低热,或感冒初愈,或温热病后精神倦怠,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阴血亏虚多汗:盗汗为主,汗出较多,形体消瘦,心烦不寐,口干唇燥,手足心热,或伴潮热,舌苔剥脱,脉细数。
脾胃积热多汗:自汗、盗汗,头额、心胸、四肢多汗,面黄肌瘦,口臭,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或黄或如米泔,惊睡不宁,舌苔黄腻,脉滑。
鉴别分析
表虚不固多汗与营卫不和多汗:二者均可出现多汗之证。然前者属虚证,多见于体质素虚之人,肺脾气虚,表气不固使然。临床上除见有动则汗出,汗出潦溱,或上半身,或遍身汗出外,尚有平素易罹感冒,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肢端欠温等肺脾气虚之症。后者则多见于病后失调,或过用发汗药,损伤卫阳,营卫失和而汗出频频,屑表有余邪之证。故除见有自汗出外,还可见微恶风寒,鼻塞流涕,或身有微热等风邪束表之证候。治疗上前者以益气固表为主,以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化裁,后者则调和营卫,僻肌透邪,方选桂枝汤方为代表。
阴血亏虚多汗与脾胃积热多汗:阴血不足多汗因大病、久病之后,或先天不足,阴血亏虚,心液失藏而见多汗之症,属于虚证。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亦可蒸迫津液外泄而汗出。临床上除见有盗汗外,尚有形体消瘦、口唇干燥等阴血不足之象及心烦不寐,手足心热,潮热阵作等虚热内扰之证。脾胃积热多汗多因小儿恣食肥甘,郁而化热,湿浊蕴结,迫津外越而见蒸蒸汗出,属实证。其汗出频频,汗温肤热,或遍身汗出,或头项汗多,或胸部汗多。若热盛阳明则兼见烦渴引饮,若食滞内热则兼见腹胀腹痛、口臭纳呆等症。治疗上,前者以滋阴养心敛汗为主,方选生脉散合牡蛎散加减;后者以清热理脾,消积导滞为主,方选曲麦枳术丸化裁。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头身喜汗出候》:“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
《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手足汗者,手足为诸阳之本,生于脾胃,湿热熏蒸则津液旁达而手足汗出也,宜渗湿固中”。
《幼科折衷》“有睡中汗自出者,日盗汗,此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赢脊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