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沉积过多体形发胖,超乎常人而言。常伴有头晕乏力,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
《内经》有“肥贵人”,《金匮要略》有“肌肤盛”的记载。至于<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所载之“黄胖”,是指“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黄胖肿大为特征的一种病变,与肥胖迥然有别。
若体态丰腴,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舌脉正常,查无疾病者,不属肥胖范畴。
【鉴别】
常见证候
痰湿中阻肥胖:体形胖大,食纳较多,犹善食甘美肥腻之品,胸痞脘闷,平素痰多,肢体沉重倦怠,恶热,舌体胖,苔厚腻,脉弦滑有力。
气虚肥胖:体形胖大,少气懒言,动则自汗,怕冷,面浮虚肿,食纳稍差,神疲嗜卧,舌淡苔白,脉细弱。
鉴别分析
痰湿内蕴肥胖与气虚肥胖:痰湿内蕴肥胖多因饮食失调,或长期食欲亢盛,或偏食膏粱厚味,甘美甜腻食品,脾运失健,助湿生痰,痰湿流注肌体,形成肥胖;与先天因素也有一定关系。气虚肥胖多由劳倦伤气,或饮食不节,脾气受损,即《杂病源流月烛》所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徒见形体肥胖,实则元气已虚。前者属实证,后者属虚证。辨证要点:痰湿内蕴肥胖,以胸痞脘闷、肢体沉重倦怠、痰多,舌胖苔腻为主证;气虚肥胖以短气乏力、恶风自汗为主证。两者不难区别。
痰湿内蕴肥胖的治疗宜祛痰化湿,方选温胆汤或平胃散,酌加山楂、茶树根、莱菔子、六一散等,并应控制进食膏粱甜腻之品。气虚肥胖的治疗宜补气健脾,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肥胖一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甚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并由此而引起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其它疾病,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肥胖的成因较复杂,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志、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辨证虽有虚实之别,但每多虚实相兼,如痰湿盛者日久必挟气虚之候,气虚者常导致脾运失健而生痰湿。治疗除审证论治外.尚需调节饮食,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采取综合治疗,方能奏效。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中医临证备要》:“体胖人逐渐瘦弱,兼见痰多咳嗽,肠间漉漉有声,多为水饮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