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全身症状正文

嗜睡

【概念】

嗜睡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症状。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嗜睡不同于“神昏”,神昏是神识昏乱,不省人事。而嗜睡,神志清醒,惟精神困顿不振,时时欲睡,呼之即醒。至于大病愈后,阴阳得复,人喜恬睡,醒后清爽,与嗜睡迥异。

【鉴别】

常见证候

湿困脾阳嗜睡:日夜昏昏嗜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减少,中院满闷,口粘不渴,大便稀薄,或见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

心脾两虚嗜睡: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阳虚衰嗜睡:精神疲惫,嗜睡懒言,畏寒肢冷,健忘,腰部冷痛,身重浮肿,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黯或淡,苔白润,脉微细。

肾精不足嗜睡:怠惰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脉细弱。

瘀血阻窍嗜睡,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紫黯或有密斑,脉涩。

鉴别分析

湿困脾阳嗜睡:本证因久处卑湿之地,或长时间冒雨涉水而感受湿邪,以致湿邪束表,阳气不宜;或过食生冷肥甘,饮酒无度,以致脾胃受找,湿从内生,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胜阳困,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即成嗜睡。临床以头重如裹,四肢沉重,中院满闷,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濡缓为辨证要点。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治以温中化涅,健脾醒神。方用胥笭汤加甚蒲、滥香等。

心脾两虚嗜睡:《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病后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失血,以至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辨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治疗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本证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证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肾阳虚衰嗜睡与肾精不足嗜睡,两证均属肾虚证。但肾阳虚衰嗜睡:起因,或由病久及肾,或由病邪直犯少阴,或失治、误治,阳气屡经克伐,以致阳虚阴盛,昏沉欲睡。《类证治裁》:“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辨证以畏寒姥卧,腰冷身重浮肿,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淡苔白为主症。肾精不足嗜睡,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不愈,高年体衮,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灵枢·海论》:"赞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痊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辨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两证区别在千: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肾精不足嗜睡,治疗用填精补髓的方法,可选用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肾阳虚衰嗜睡治宜温补元阳,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密血阻滞嗜睡:常因头部外伤,血脉淤阻,或惊恐气郁,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或痰浊入络,阻塞血络,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痹阻而致嗜睡,其辨证要点为:头昏痛,嗜睡,舌紫黯有疾斑,脉涩。治宜活血通络。方选通窍活血汤。

【文献别录】

《素间·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

《灵枢·大惑论》:“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胃气留久,皮肤澄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千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育肠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眼,故多卧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脾胃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

《丹溪心法》:“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痴呆

下一篇:烦躁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