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儿科症状正文

小儿发热

【概念】

小儿发热,是指小儿体温异常升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取幼儿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有短暂的波动,如全身情况良好,没有其它症状,可不考虑病态。

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繁多。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载有“温壮候”、“壮热候”、“伤寒候”、“温病候”、“寒热往来候”等;《圣济总录·小儿门》载有“小儿温壮”、“小儿壮热”、“小儿潮热、“小儿风热”、“小儿热渴”等。本文仅从常见的小儿发热症状加以鉴别。

【鉴别】

常见证候

外感风寒发热:婴幼儿则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头面,其面色白;小儿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咳嗽,鼻塞流涕,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露色红。

外感风温发热:婴幼儿多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口鼻气粗,吮乳口热,自汗出;小儿多见发热重,恶寒轻,恶风,自汗出,头痛咳嗽,口干口渴,鼻塞流涕,鼻孔有热感,咳痰不爽,咽喉疼痛,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紫。

外感暑邪发热:又有“中暑”与“伤署”的不同。中暑发热,其症突然高热,汗出.头痛头重.四肢倦怠,嗜睡,烦渴引饮,甚则项强,抽搐,神识昏迷,四肢厥逆,舌苔薄白微黄,脉洪滑,指纹浮露色红紫达於气关;伤暑发热,其症发热而微恶风寒,无汗,口渴,或渴而不欲饮水,身体拘急,四肢疫痛,倦怠嗜睡,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

阳明热盛发热:壮热不休,扬手掷足,揭衣去被,渴饮冷水(婴幼儿吮乳不休,是口渴的现象),大汗出,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红紫。

阳明腑实发热:午后潮热,大便不通,腹满而痛,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黄起刺,脉沉迟而滑,指纹郁滞色红紫。

邪入营分发热:壮热不休,入夜更甚,口不甚渴,心烦躁扰,夜不成寐,斑疹隐隐,有时谵语,脉象细数,舌质红绛,指纹紫滞。

邪入血分发热:高热神昏,夜晚更甚,躁扰不安,甚则发狂,斑疹透露,吐血、衄血,或便血,溲血,脉象细数,舌质深绛,指纹紫滞透关射甲。

鉴别分析

外感风寒发热与外感风温发热:二者均属表证。外感风寒发热,为风寒侵袭肌表,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甚则四肢痠楚,项背拘急;外感风温发热,为风温侵袭肌表,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易伤阴津,故见发热汗出,咽喉疼痛,口干口渴,指纹红紫等症。外感风寒,必先伤及皮毛,皮毛与肺相合,故见肺气不利;外感风温,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可见外感风寒与外感风温都与肺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均见喉痒,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但风温不似风寒严重,且鼻孔有热感,或黄粘稠涕,咯痰不爽利,或觉咽喉梗痛,口干口渴而欲饮水等。治疗之法,风寒发热,治宜辛温解表,代表方剂为葱豉汤、杏苏散;风温发热,治宜辛凉解表,代表方剂为桑菊饮、银翘散。

外感暑邪发热:是小儿夏季常见的证候,又分“中暑”和“伤暑”。中暑属阳,伤暑属阴。中暑致病之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夏令受暑,汗出必多,阴液阳气,易随汗泄,且暑为火热之邪,最易伤气,因此发病初起多径入阳明。其症状突然高热,汗出,烦渴引饮,头痛头重,四肢倦怠,甚则项强,抽搐,神昏,肢厥等。伤暑致病之因,由于暑夏玄府开豁,腠理不密,加之小儿畏暑贪凉,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症发热恶寒,无汗,身体拘急,四肢痠痛等。二者的症状鉴别点为:①中暑单发热不恶寒;伤暑则发热恶寒。②中暑汗出,烦渴;伤暑无汗,或渴而不欲饮水。治疗之法,中署伤津而邪热不甚的宜清暑热,益元气,代表方剂为王氏清暑益气汤,若胃热偏甚者宜辛凉清热,可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伤暑宜祛暑解表,代表方剂为新加香薷饮。

阳明热盛发热与阳明腑实发热:二者均屑里热实证。其因由外感邪热传里不解,阳明热炽所致。临床见症为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或洪大,此为表邪入里,邪热炽盛之经证发热;若胃中热盛,消耗津液,肠中糟粕与热搏结而成燥屎,则见大便秘结,此时热势蒸蒸,日晡更甚,严重者出现腹满而痛,手足濈然汗出,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厚而糙,或生芒刺等,此为腑实发热。经证与腑证,其主要鉴别点在于肠中有无燥屎。它们的热型特点是:经证发热,体温逐渐升高;腑实发热,发热盛衰有定时,一般在午后四时左右热势增高,故又称“日晡发热”。且经证伴有口渴欲冷饮;腑实伴有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治疗之法,经证发热宜辛凉清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腑实发热宜苦寒清降,代表方荆为大承气汤

邪入营分发热与邪入血分发热:二者均属里热证。由于邪在气分,其毒不解,患儿正气虚弱,津液亏乏,邪热乘虚内陷营分,营阴耗损则入夜热甚;营热蒸腾,则见舌绛,口不甚渴,或斑疹隐隐;邪热入营,心神被扰,则见烦躁,夜不成寐,甚或有时谵语。此与阳明腑实证之热盛神昏谵语,可从大便是否秘结,腹部有无痞硬,舌上有无苔垢等进行鉴别。如果营分之邪不解,热邪必深入血分。邪入血分,除具有热入营分的心烦.不寐,身热入夜更甚,口不甚渴等症外,一般还见有吐血,衄血,或便血,溲血,以及斑疹透露,舌色深绛,或躁扰发狂等。治疗之法,热在营分,治宜清营泄热,代表方剂为清营汤,热在血分,治宜清热凉血,代表方荆为犀角地黄汤。

【文献别录】

《小儿药证直诀·风温潮热壮热相似》:“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自依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有风证。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幼科发挥·诸热》:“肝热者,目中青,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主之。”

“心热者,目中赤,视其睡,口中气温,合面睡,或仰睡,上窜咬牙,宜导赤散、黄连安神丸主之。”

“脾热者,目中黄,弄舌,泻黄散、茵陈五苓散主之。”

“肺热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汤、木通散主之。”

“肾热者,目无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地黄丸主之。”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小儿低热

下一篇:小儿发黄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