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对增强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初见成效。中医界应紧紧抓住时代赐予的良机,顺势而为,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首先,努力拓宽外宣渠道,改善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便依照顶层设计正式开始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的是打造可以比肩欧美主流媒体的外宣旗舰媒体。
据报道,中央电视台已在美国推出24小时英文频道,新华社已在全球设立上百家分社而《中国日报》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版发行。中央级媒体的走出去所营造的传播格局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优渥的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中医药主管部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重要的学术组织应积极与上述媒体展开战略合作,促其适当增加中医药相关议程的设置,增大如“世界中医药大会”等重要新闻的外文发稿量,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报道面和影响力。
其次,加快推进中医教育国际化,增加中医药文化亲和力。
在中医的对外传播中,中医教育的靶向性更准,有利于培养中医的“铁粉”。中医教育的国际化包括留学生的引进来和中医教育的走出去两个方面。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生源结构显著改善。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留学生在校学生数仅为5510人。由此可见,中医教育吸引外国留学生的空间还是非常大。这些未来的中医师和针灸师回国后将是当地中医药的活招牌。
中医教育的走出去包括与境外高校合作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开展中医学本科、硕士学位教育合作办学,建立集教育、医疗、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中心”等。中国已建立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美国佐治亚瑞金斯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等多所中医孔子学院,而且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已于2011年开始招收针灸硕士。
中国政府还可以将中医药知识普及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等融入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所孔子课堂的课程教学中。这些课程的易得性和不错的保健效果会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亲和力。
第三,高度重视中医翻译工作,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竞争力。
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梁,而对于中医而言,术语的翻译却关乎中国对中医的话语权。
中医翻译,兹事体大。在涉及中医的翻译出版中,不可一味用蛮力推进,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期待。如中医科普类读物,用语不宜太过专业,可图文并茂,注重贴近性,增加趣味性,引读者入中医之“扉门”。
中医教材的编译要适合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阐释得力,详略得当,防止学生走入“偏门”。中医经典的翻译要精而准,注疏详备,让国外中医的研究者能够深入中医之“命门”。只有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群有相应的翻译方法,传播效果才会更佳。
毋庸讳言,在世界范围内,中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族复兴梦的强力支撑下,在“四个自信”的坚定指引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洪流中,中医定会历久弥新,在世界各个角落扎根发芽。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