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整体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的经销商屡屡受益,甚至囤积居奇,为炒药摇旗呐喊。但与此同时,“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继续盛行,经销商的主要客户——制药企业及饮片厂为了规避价格风险,开始寻求与药材种植基地合作,或者自建基地。而且随着新医改政策推行,政府加大对药材行业以及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经销商游走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些对经销商而言不啻致命打击,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可谓岌岌可危!
当太子参从20~30元/公斤涨到近400元/公斤的时候,一批种植户发了,一批药材经销商一夜暴富,甚至连蹬三轮车运货的小商贩都分了一杯羹。而以太子参为主要原料的制药企业、饮片厂减产或停产了,消费者痛骂药材经销商“挟货要价”,完全丧失了医者仁心和社会道德,药材经销商成为众矢之的。而近期,陇西县更是被曝出生产和经销的不少中药材经过硫磺熏制,治病救人的中药材成了谋财害命的“毒药”。一时间,“磺毒”成为人们再次攻击药材经销商“无良”的利剑和口实。
中药材批发商是连接药农、种植基地与饮片厂、制药企业的纽带,处在中药产业链的中间。但随着“公司+种植基地+农户”模式的发展,经销商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游走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
无论是在国内舆论中,还是从整个产业链出发,药材经销商进退维谷,其地位和作用被大大削弱,原本处于产业咽喉位置上的中间人却开始走向局外人,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未来3年,我国中药材经销商将死三成!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原因一:分布集中 各自为政
我国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从分布上看,我国中药材有10大产区:关药、北药、川药、西药、藏药、云贵药、广药、南药、浙药、怀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正规店面的药材经销商约2万家,主要集中在17个交易市场如亳州、安国、清平等国内仅有的17家专业中药材市场,以及道地药材产区,如首阳、巴中、商洛、柘荣、南阳、文山等地。
药材经销商集中,竞争激烈,但是目前大多经销商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特别是经营同类药材的商家,他们的进货渠道相互保密,交易价格等更视为商业机密,就算是平时交流也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原因二:规模偏小 模式陈旧
无论是专业药材交易市场,还是道地药材产地的经销商,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销售额来看,如广西玉林市场:2~5年的中药材经销商销售额在20~50万之间,6~10年中药材销售时间的经销商销售额在50~100万之间;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经销商日销售额在1000~2000元;从经营品种看:经销商经营品种比较少,经营50种以上品种的经销商仅占36.4%,50种以下的占到63.6%,10种以内的占到26.2%,道地药材产地的经销商,多为当地种植户,采用“前店后作坊”式的经营,经销的药材以当地的道地药材为主。
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经营药材的个体户大多基本药学知识欠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经营药材的时间长,基本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即从药材生产基地或者药材原产地购进药材,从中“一买一卖”赚取差价。
原因三:市场挤压 渠道缩水
数据显示,中药材种植基地销售渠道相对固定。其中,销往中药材饮片厂和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比例已占到41.77%。并且随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各种植基地与饮片厂和药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药农和种植基地的销售渠道正在革新和拓展,销往饮片厂、制药企业、零售商及药店的份额已经超过了经销商。这其实是在为经销商们敲响了警钟。
中药材批发商处在产业链的中间,以牟取差价获得盈利。现在,面对药材市场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原本就很小的药材经销商,在产业链上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