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古今名医清代名医正文

清代名医--王士雄

王士雄

王士雄,清代医学家(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曾祖王学权精于医,著《重庆堂随笔》即为士雄之诞年,乐而作之。其思想开放,接受西说,作汇通之论,后亦影响及于士雄。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亦业医,但士雄早年失怙,十四岁丧父,历经贫困,二十余至金华充任盐行会计。因酷嗜医学,稍有余暇辄披阅方书,故亦精于家学。后寓常山县,道光十年1830以医问世。初习《景岳全书》,疗病多采温补,经其母俞氏训诫,孟英受其启迪,遂习用清滋之法,故治温病,药极平谈而多奇中。远近求治者车马塞途,活人无算,屡起大症。道光十七年1837,江浙因战乱疫疠流行,爱女死于霍乱,乃于次年1838撰《霍乱论》。咸丰中定居上海,益潜心于温病研究及临证,纂《温热经纬》五卷,《自序》书成于1852年,盖成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1862年,作《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52年,刊定曾祖王学权《重庆堂随笔》;1857年,撰作《归砚录》四卷;1861年,刊《随息居饮食谱》一卷;1853年,辑《潜斋简效方》一卷后附《潜斋医话》;1854年,纂《四科简要方》四卷,并有《汇刊经验方》等。《王氏医案》即《回春录》、《仁术志》合编,仿编年之例,自1824年至1857年,为初、续、三等三集,《归砚录》卷四则为医案第四编。其所评注之书,有《女科辑要》、《言医选评》、《古今医案选》等,传另有《鸡鸣录》《圣济方选》《舌辨》《柳州医话注》、《愿体医话评注》等。

王氏对于六气的研究很深入。他认为,从六气本质而言,暑统风火属阳,寒统燥湿属阴。暑即是热,二气是同属,不能从阴阳将二者划分。但暑与火热又有不同,“惟暑独胜于夏令,火则四时皆有。”即暑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火热则四时皆有。火热可以由风寒燥湿郁遏而生,而暑则不具备这一特性。由于王氏的这一认识,确立了暑为阳邪,与火热同性的观点。此外,王氏反对“暑必挟湿”的观点。他认为,暑季由于天气多阴多雨,故容易挟湿,但并不是一定挟湿。所以,说暑易挟湿、暑多挟湿可以,但暑性火热,绝非湿热,不能认为暑是湿热合邪。他对前人妄立阴暑阳暑之名大加反对。认为从暑邪性质而言,纯阳无阴,寒之与暑,水火之别,不能混淆,故暑热邪气为病,均是阳热之邪为患,非为阴证。王氏从阴阳观点入手,对六气深入分析,对中医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王氏十分强调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区别,指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方式,是指一般外感温病而言。而伏气温病,则不完全遵循此规律。他指出:“若伏气温病,由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张,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降咽干,甚有肢冷脉浮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感先后不同处。”其基本观点,强调新感温病是先卫分,后气分,后营分,后血分,依次相传。而伏气温病,由于邪气内伏,故由里而表,先见营血之证,然后才可见到气分。这为临床上分辨新感与伏气温病,提供了个人经验。

王氏一生经历多次霍乱流行,于霍乱病颇有见解。他将霍乱分为两大证型,一为寒霍乱,一为时疫霍乱,虽均有吐泻之症,但病因不同,病机各异,治法有别。时疫霍乱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具有传染性的疫邪,而这种疫邪,多由于饮水恶浊所致。人饮用秽浊之水后,致使霍乱流行。时疫霍乱,多发生于亢旱暑热之年,人多湿热留于中焦,又感受疫邪秽浊之气,致使脾胃升降之机阻滞,清者不升,浊者不降,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清代名医--王清任

下一篇:清代名医--王旭高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