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古今名医近代名医正文

丁甘仁

丁甘仁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中医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与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并称“孟河四大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孟河丁氏医案》《药性辑要》等。丁甘仁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学贯古今医界,融合寒温辨治;用药和缓轻灵,重视顾护脾胃;辨证精微准确,擅用反治之法;对各科疾病的治疗,善用祛湿之法;认为痧疹胜于喉症,以畅汗为第一要义;临床治疗内、外、妇、儿、喉各科疾病,颇具效验。丁甘仁一生刻苦钻研岐黄之学、爱国兴业、广济博施、兴教育才、为人师表,为争取中医生存、促进中医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甘仁12岁时,拜家乡名医马仲清(绍成)为师,学习岐黄之术。15岁又师从族伯丁松溪(费氏门人)游学两年,切磋医技,深得其“用药和缓、归醇纠偏”之心悟。后又授业于一代名医马培之,深得其内、外科(包括喉科)之用方和炮制之精传。学成以后,初在无锡、苏州等地行医,与吴医叶桂、薛雪等温病派弟子门人来往交流,在掌握温病法门的“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因而医道大进。后去上海,经巢崇山推荐,在仁济善堂应诊。其间又师从于伤寒学派大家汪莲石先生,潜心研读舒驰远《伤寒集注》《六经定法》等,在伤寒六经辨证及治法等方面颇多收益。

丁甘仁一生勤学精研,医学造诣颇深,通晓内、外、咽喉诸科,并不拘门户,既精研张仲景学术,又通晓温热诸家之说,临床上不以时方、经方为界,融汇伤寒、温病两派,可谓博采众家之长。他不仅医术精湛、妙手回春,又医德高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常将自己所得诊金捐助学校、医院及慈善机构,还经常为乡里乡间捐款、修桥、铺路等。孙中山曾以大总统的名义授予丁甘仁“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丁甘仁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先后发起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学校”,沪南、沪北广益中医医院,开展医疗和临床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在中医师承家传的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开创了中医学校教育模式之先河。

丁甘仁的一生,是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奋斗的一生,他刻苦钻研岐黄之道,兴教育才、为人师表、呕心沥血,为近代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具有广泛的影响。

主要著作

一、《医经辑要》

《医经辑要》,共计7卷,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辑录了《黄帝内经》一书中的精要之语,按内容的相关性分为藏象、经络、病机、类证、类病、运气七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本书内容条理实用,注文详明,便于初学者使用。《医经辑要》现存较早的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上海中医药图书馆。

二、《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材,辑录了李时珍、蒋趾真、陈修园的脉法脉诀,包括诊脉歌、陈修园论脉篇、李濒湖论脉篇、蒋趾真论脉篇等。将李时珍和蒋趾真的脉状主病、相类脉诸诗和注释汇编以取全璧。三家脉法集古今大成,内容简约、条理、实用,有利于后世掌握脉诊要领。《脉学辑要》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

三、《药性辑要》

《药性辑要》,计两卷,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17年。本书作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材,辑录了李士材的《本草通玄》,并依据《本草纲目》《本草从新》有所增补,收录366种药物,附药58种,分草、木、果、谷、菜等11部,全面记录了常用药品的性味、功效、用法、配伍禁忌及编者临证心得等,后面附有药性赋,内容编为骈体,易于记诵。《药性辑要》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今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图书馆和天津中医药图书馆等。

四、《沐树德堂丸散集》

《沐树德堂丸散集》,共两卷,丁甘仁编辑,成书于1905年。本书辑录了古今验方、中医必备方及作者经验方约380首,分补益心肾门、诸风伤寒门、妇科丸散门、痰饮咳嗽门等15门,包括各方功用、主治及方论,其中以外用膏药最有特色,皆为屡试屡验的方剂。同时收录了丁甘仁根据林则徐戒烟丸改制的五种戒烟丸和功效主治等。《沐树德堂丸散集》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05年清光绪石印本,今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五、《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

《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共4卷,丁甘仁总撰,成书于1914年,由钱存济堂予以刊行。本书辑录了历代宫廷和民间秘方507个,分补益心肾、脾胃泄泻等16门,并记载方剂的功能、主治,以及中成药配伍、组成和剂量等。本书由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武艺教师、清代庠元钱立缙提供,源出中国自五代以来直至清代中期各个朝代御批、钦定出版的正版古本图书与民间流传、家藏的各类单方、秘方(实属中药方大汇编)。

六、《孟河丁氏用药法》

《孟河丁氏用药法》,共两卷,又名《丁氏用药一百十三法》《诊方辑要》和《丁甘仁诊方辑要》,丁甘仁编撰,成书于1917年。本书系丁甘仁出诊处方记录,由其门人归纳整理而成,原为抄本。本书有抄本、油印本、

铅印本等多种版本。其内容按语简洁,一法一方,分为时病门、杂病门、外科门、妇科门等7门,足可令后人效法。《孟河丁氏用药法》现存的较早版本有今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铅印本。

七、《喉痧症治概要》

《喉痧症治概要》,共两卷,丁甘仁编撰,成书于1927年。本书总结了丁甘仁对喉痧病证的论治、诊治方药、验案和前人喉痧论治经验,为治疗喉痧病(猩红热)提供了有效的方案,也为现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书中对时疫烂喉、正痧、白喉等进行了总论,自订了八个喉痧常用经验方,并列举了几味吹药、外贴药、敷药,有验案11则,并总结了邵琴夫、金保三、叶天士等前代医家的观点,且附有要方备查。《喉痧症治概要》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27年孟河崇礼堂铅印本,今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1927年上海丁氏医室铅印本,今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

八、《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又名《孟河丁甘仁先生医案》《思补山房医案》,共8卷,丁甘仁撰,丁济万编,成书于1927年。本书收载了丁甘仁具有代表性的验案400余首,方案600余则,涉及病证60种。卷一至卷六为内科杂病医案,卷七为妇科杂病和胎前产后医案,卷八为外科医案和膏方。医案翔实,用药灵活,有利于后世全面认识丁甘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临床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丁甘仁医案》现存的较早版本有1927年、1928年、1931年、1937年的孟河崇礼堂铅印本,今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1927年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铅印本(15卷),今藏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1931年海陵罗塘萃农医室铅印本,今藏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九、《丁甘仁医案续编》

《丁甘仁医案续编》,共5卷,丁甘仁撰,吴中泰编,成书于1983年。本书由锡北名老中医、藏书家邹鹤瑜所珍藏的丁甘仁医案九册抄本中分门别类、编辑整理而成,有内、外、妇、儿、喉诸科,计有数千案例,且大多数《丁甘仁医案》中未有载录。本书增添了丁甘仁现存医案,为学习研究和继承先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善了资料。

十、《百病医方大全》

《百病医方大全》,丁甘仁撰,赵公尚编撰,成书于1929年。全书分内科、外科、妇科三部,共收载选方348首。其中,内科部有咳嗽类、吐血类、虚损类、消渴类、中风类、胸痹类、泄泻类等35类.291方案;妇科部有调经类、胎前类、产后类等6类,19方案,间附蔡松汀的难产神效方;外科有瘰疬类、痰瘰类、乳岩类、牙疳类、痔疮类、梅毒类等23类,38方案,本书每一处方均附有一则医案,对于疾病的病源、病状、诊断和治法等均有详细说明,分述简洁,便于学习。现存较早的版本有1929年、1931年上海卫生报馆铅印本,今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1932年上海铅印本,今藏于苏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吴兴潘乐时抄本,今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学术观点

丁氏对外感热病的研究,系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他说读了《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是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认为当读了仲景《伤寒论》以后,在参考各家注解中,必须学习舒驰远着的《伤寒集注》,其中关于六经定位,把六经主证及主治方法,提纲挈领,使后人得到概括的认识,而且对临诊时少见的症候并不全部罗列,以示不属于主要方面,遇到不切实际的地方,不作牵强的解释。例如:太阳篇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陷胸汤等条文,以及其他各篇中的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丁氏尝谓:“读古人书,自己要有见识,从前人的批判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加以辨别,并须通过临床实习,接触实际病例,方能心领神会,达到运用自如。”他对《舒汶伤寒》的估价,虽不能认为处处都很正确,而有发人深省联系实际的作用,不仅是独抒己见而已。

丁氏在数十年中,对《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施治原则及应用方法,潜心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深入体会,大有心得。认为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互相联系,不能对立起来。在治疗外感病的过程中,必须把二种学说融汇贯通,因人制宜,才能得到效果。试观《丁氏医案》中对伤寒、温病的治疗方法,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以经方和时方划分界限,是非常灵活而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证治经验

一、伤寒类

1、在三阳方面:应用麻黄桂枝、小青龙等法外,又有表寒里热的桂枝白虎汤、大青龙法,以及生津清热、下则存阴、承气等法;妇人经水和适来,邪热陷入血室。瘀热交结,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法。

2、在三阴方面:有寒已化热,热又伤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用生津清热之法包括黄芩黄连、生地、竹叶之类;又有邪陷太阳再传少阴的呕呃便溏,四肢逆冷,用四逆汤等法加丁香柿蒂厚朴、橘皮、半夏

3、在表里两感方面:有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酸楚,腰痛如折,脉浮而数,偏重于表寒的,用阳旦汤加细辛、葱头之法;又有寒多热少,身疼腰痛,脉沉细而迟,偏重于里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延胡索五灵脂生姜之法。

诸如上述,他是根据伤寒邪从外来,循着六经传变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而后施以适当治法,故能随机应变,进退有序。

二、风温类

1、综观风温治案中,可以看出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有急剧的变化。丁氏尝谓:“本病利在速战,加风以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湿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除常峁的风温侵袭肺胃,熏灼气分的病例应用桑菊、银翘、白虎等法外;又有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疾,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之风温痰热交阻肺胃的重症,急用麻杏石甘汤竹沥芦根之法;又有舌尖红干涸,痰热内陷心包,肺炎叶枯,化源告竭的危症,用黄连阿胶汤清燥救肺汤等法,得以转危为安;又如舌前半光绛,中后腻黄,脉数不静。阴液已伤,阳明府垢不得下达,用调胃承气加花粉、芦根等存阴通府之法;又如表热不扬而里热甚炽,神昏谵语,狂乱,唇焦,渴不知饮,甚则角弓反张,温邪伏营,肝风骤起,用犀角羚羊角、鲜石斛、竹沥、紫雪等清营息风生津涤痰之法。

2、风温证身汗不解,咳嗽痰多,大便溏泄,迭进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其邪不从外达而反陷入少阴,见神识模糊,汗多肢冷,脉象沉细等症,阴阳脱主离,即在目前,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回阳救逆之法;服后肢温汗止,其脉渐起,危症得以挽回;迨阳回之后,阴液大亏,再见阴虚燥热之象时,继用救阴润燥之剂而收全功。丁氏云:“温病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邪势的传变而转化。此证初在肺胃,继传少阴,阳素亏,故阳热变为阴寒,迨阳既回而真阴伤,故前后方法各殊,若犹拘泥温邪不能投温剂,势必不起矣。”

三、湿温类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例如,湿温初起,表未解而胸闷泛恶,苔白脉濡,用桂枝、栀豉、三仁等方;如邪留膜原,寒热往来,苔腻,脉濡滑,用柴葛解肌、甘露消毒丹等方;如热在阳明,湿在太阴,而热重于湿,壮热口干,苔黄脉数,用苍术白虎汤重用石膏,再加银翘之类;或热迫于下,身热便泄,用葛根芩连汤法;如湿从热化,势将由气及营,由经入府,宿垢不得下达,舌红绛,苔中后腻黄,脉象沉数,用调胃承气汤导滞通府为主,加入青蒿白薇、丹皮、赤芍之类,使有形之滞得下,则无形之邪自易解数。

2、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例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舌灰淡黄,脉象濡数,用附子理中合小柴胡等方;如湿困太阴,健运无权,水湿泛滥,为肤肿腹满,舌淡苔白,脉象迟弱,用五苓、真武等方;如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多,神识昏糊,舌苔干腻,脉象沉细,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得以转危为安。

3、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例如,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寐,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邪热入营,伤阴劫津,化源告竭,有风动痉厥之变,用大剂生津凉营息风之剂鲜生地、鲜石斛、花粉、羚羊角等;甚则唇焦齿干,神昏谵语,用犀角地黄汤及牛黄清心丸等方。从以上这些治例中,可以看到在辨证施治上,是太阳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综合运用的。这是打破成规,独出心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疗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找出了治疗外感热病的新规律。

四、在疑难重症方面的临床经验

历代文献,关于内科杂病的记载极为丰富,丁氏对《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备极推崇,认为金元四家各有特长,不得偏执。他教导学生要有“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做到汇集群言,知所选择。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学习、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认为明清两代的各家著作以及近代医案,都能吸取前人精华,通过实践而有所发展,给后学的启发很大。对疑难重症,不断吸取他们的经验,能切实掌握和运用。例如:

1、对中风闭证与脱证的辨别,他抓住“小便自遗”为脱证的辨证要点。他看到不少患者,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阴霾弥漫,阳不用事,所幸小溲未遗,肾气尚固,未至骤见脱象,用小续命汤加减,助阳祛风,开其痹塞、运中涤痰而通络道之法。方用麻黄、桂枝、熟附片、甘草当归川芎、姜半夏、杏仁、生姜汁、竹沥和再造丸等;经过四诊后,神识已清,舌强言语未能自如,右手足依然不用,脉弦紧转和,尺部沉细,前方去麻黄,加生黄芪、生白术秦艽牛膝等,此后着重温补阳气以通络脉,用生黄芪至24克,间日用鹿茸粉0.6克,饭为丸,陈酒吞服;大活络丹每五日服一粒。共服六十余剂,舌能言,手能握,足能履,接服膏滋方以善后。

他对真中与类中的看法,认为二者确有缓急之分,就地区来说,不能肯定西北都是外风所中,东南都是内风所致;同时在体质方面,必须辨别阳虚与阴虚、有痰与无痰,以决定治疗方法,不能有所迷惑。在《丁氏医案》中,关于气阴早衰的病例,舌强不语,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质红,尺脉沉弱,寸关弦滑而数,用育阴息风、开窍涤痰之法,药用玄参麦冬、羚羊、天麻、竹沥、远志、菖蒲等合温胆汤同用。关于阴阳两虚应用地黄饮子的病例,一般以老年患者比较适宜,如偏于阴虚的,方中必须除桂、附、巴戟之类。

2、虚劳病包括慢性虚弱疾患的辨证施治,首先在于辨别阴虚与阳虚,认为阴虚较阳虚为多见。阳虚的病例,必须抓住“舌淡、便溏、汗出”的辨证要点,与阴虚作鉴别。在治疗方面,不论阴虚或阳虚,对形瘦食少者,必须顾到脾胃生气。在《丁氏医案》中,除久病及产后皆能延成损怯外;又有劳倦伤脾,偏于阳虚的,用甘温除大热的补中益气法;有思虑伤心,劳欲伤肾偏于阴虚的,用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之法;有抑郁伤肝、气滞血瘀的,用解郁行瘀之法;有阴枯肺损、金碎不鸣的,用清燥润肺、补水养肺、培土生金之法。种种方法,都是汇集前人的经验,根据辨证要点,加以适当应用。总之,对脾胃生气受戕,则损怯难复,最为重视。

3、痿痹,最为缠绵难愈,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论,以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丁氏对热痿之治法,谓下病治上,乃古之成法,欲二足不痿,必赖肺液以输布,能下荫于肝肾,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阴血充足,络热自清,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不能局限于阳明一经。并以舌质红绛,脉象濡数,犹如草木久无雨露则萎之象,为热痿的辨证要点。至于湿热自肌肉而入筋络的湿痿病例,常见腻苔不化,脉象濡滑,根据《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论,治以崇土逐湿去瘀通络之法。方用苍术、牛膝、当归、红花为主,另以茅术一斤,煎汤泛丸,每服9克,连服二而愈。可知湿痿与热痿是根本不同的,必须详细辨别。

在痹症方面:关于热痹的治法,据《内经》阳气多阴气少则为热痹之论,以清络热为主。曾经桂枝白虎汤无效的病例,手不能举,足不能步,痛处微肿,已两月余,脉弦小而数,舌边红,苔黄腻,断为络热血瘀,不通则痛用羚羊、石斛、赤芍、茺蔚子、忍冬花、大地龙等十余剂,痹痛十去六七,肿势亦退,此为风静火平之象,舌质不红,脉数渐缓,口干溲少便结,前方去大地龙加天花粉,服后痛止,手足无力,去羚羊、白薇、鲜石斛,加丹参、当归、秦艽、牛膝等调理而愈。

除上例外,一般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者为最多。三者邪有偏重,故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但皆从实邪为治。丁氏对气血两虚不能托邪外出者,脉象虚弦而浮,病在阳分,用玉屏风散加当归、白芍之类。肝脾肾三阴不足,或兼阳气痹阻,邪既深入与宿瘀停留,脉象沉细而涩,病在阴分,用独活寄生汤加大小活络丹等,其中阴阳虚实的不同情况,必须加以辨识。

五、对治疗中几个实际问题的看法

药的用量:历代衡量不同,风土习惯不同,不能确定标准,临床使用量相差很大,使后学者很难掌握。丁氏认为临诊时,第一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第二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第三对患者的风土习惯、饮食嗜好,亦要作适当的考虑。在投剂以后,无效时必须细究其因,是药不对症呢,还是药不胜病,然后加以变动,切不可任意加重药量,以致造成偏弊。

六、轻可去实

徐之才的十剂,如宣可去壅、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或启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可去着、涩可固脱、燥可胜湿、湿可润燥等,已为后世所传诵而广泛应用。丁氏对轻可去实的运用,根据事实证明,看到使用重剂而不见效、药量无可再加又无法可施之时,改用轻剂,或有转机之望。在《叶氏医案》中,其方大都以轻灵见长,最善运用此法。

七、注重脾胃

丁甘仁年谱:

1866年(同治五年)2月8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丁甘仁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城门外的丁氏故居。先氏原籍江苏云阳(今丹阳县)堡港圩,清道光元年1821迁居至武进县孟河镇。祖父名齐玎,父亲名惠初,母亲李氏,为惠初继室,原配许氏无出。丁甘仁排行第三,长兄鹤年,次兄炳裕。丁氏家世业儒,克勤克俭,耕商传家,以慈善闻名。至咸丰年间家业已康,后因战乱,祖父齐玎公殁,父亲避居江北,战乱平息返回家园时,祖上产业已荡尽。

1872年(同治十一一年)6岁。人镇私塾,读“四书五经”(学庸论孟、诗经礼易),幼聪过人,10岁开笔,斐然成章。

1878年(光绪四年)12岁。辍学。父惠初以家道中落,无力供读,命丁甘仁弃儒就贾。丁甘仁则以愿习医相求,父笑而颔之,遂从坪塘马仲清(绍成)学习岐黄之术。

1881年(光绪七年)15岁。过继给三叔惠发为嗣子,得嗣父名下薄田数亩,房屋两间。问学于族兄丁松溪(费伯雄门人)。

1883年(光绪九年)17岁。娶原配仲氏为妻。外出习医,从马培之游。马培之为“孟河四大家”之一,擅内、外科,尤以中医外、喉科闻世。

1884年(光绪十年)18岁。赴苏州、无锡行医。

1886年(光绪十二年)20岁。仲氏生次子元彦(仲英)。此两三年间,父母在堂,儿女成行,衣食渐繁,事畜艰难,生活甚为贫苦。行医于苏州、无锡之间,与吴医叶桂、薛雪温病派弟子门人相往来,在掌握温病法门的“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因而医道大进。

1890年(光绪十六年)24岁。因在苏锡一带行医三四年,人不敷出,生计窘迫,乃思上海为各国通商之埠,人烟稠密之区,故而举家移寓申江,租屋一间居之,“业务平平,无所合”。

1894年(光绪二十年)28岁。来沪后,经同乡巢崇山推荐,至上海仁济善堂行医。初一两年,年收入菲薄;后两三年收入渐增,但也不过数百元。其间,与汪莲石、唐容川、张聿青、余听鸿等人相交往,相互切磋,在学术上增益颇多。尤其受汪莲石影响较大,潜心研读舒驰远《伤寒集注》,于伤寒六经辨证及治法等方面获益匪浅。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30岁。沪上流行“烂喉痧”,贫苦穷人罹患尤多,丁甘仁治之多效,故而医道大行。此年收入已满千元。其时,长兄鹤年殁,次兄炳裕衣食不周,丁甘仁不忍独处逸豫,每每补贴接济。搬人福州路中和里。冬,原配仲氏因病亡故。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31岁。继娶前妻堂妹仲氏为妻,无出。未及一年,弦复中断。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2岁。门诊渐加兴旺,家道渐而殷实。娶后妻欧阳氏,接父母来沪奉养。是年,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反对签署“马关条约”,要求变法维新。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33岁。父惠初公亡故。因思命途多舛,当积德以遗子孙,故大举行善。诸凡乡间善举,如义学、造桥、救灾、恤邻、养老、育婴等事均竭力襄赞,并参加沪上多处善堂义诊。是年,受皇封为“四品大夫”。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5岁。在广益善堂施诊。欧阳氏生三子元椿(涵人)。同年,因欧阳氏产后体弱多病,复娶王氏为妾。是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9岁。联合上海的中医药界发起抵制购买和使用进口西洋人参的签名运动。同年与人合股开办药店,以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为主。李平书、张竹君创办上海女子中西学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42岁。修家谱,重建宗祠。为余听鸿的医著《诊余集》作序,“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并广泛流传。

1910年(宣统二年)44岁。大病,几至不起。丁福保创办中西医学会和函授新医学讲习所。

1912年46岁。上海再次痧疫流行,丁甘仁在诊疗中积累经验,认识到喉痧与白喉症虽类似,但病机与治疗均不相同,遂在继承马氏喉科学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喉痧,得心应手。参加发起组织中华医药联合会,任会董及医部副会长。购白克路(凤阳路)栅家园人和里房产,搬人。预立遗嘱,将福州路中和里寓所分与次子仲英接手应诊。

1913年47岁。任神州医药总会副会长,在中华医药联合会和神州医药总会的多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呼吁政府采取中西平等的方针,允许中医加入学系。指出:“昌明医学,莫如设立医学堂,经费虽巨,如医界于诊金,每人一元,则助一文;药界所售药资,每值一百,则助一文,每年可筹万金,学校、医院均可创办。”6月,广益善堂开办义学,承担义塾学费和延请教员事。

1913年11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叶晋叔等人发起全国19省市中医救亡晋京请愿团,向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愿,要求政府保存国粹,允许中医加入学系,但遭到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

1914年48岁。应钱存济堂店主钱立缙(字痒元)之聘,总撰《钱存济堂丸散膏丹全集》4卷,由余继鸿、何华伯参校。

1915年49岁。撰《公民丁泽周等为筹办上海中医学校呈大总统文》和《呈各部文》,并联络同道为开设上海中医学校做准备。与中和国药号联合发明戒烟丹03月,妾王氏病故。

1916年50岁。与夏应堂、谢利恒、费访壶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该校于8月23日在白克路人和里栅家园丁宅开学,丁甘仁任总理总主任。发表《创办上海中医学校丁甘仁宣言书》。瘁心于中医教育,凡校舍建设、资金筹措、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校管理等莫不亲自过问。

是年,袁世凯去世。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攻击中医。

1917年51岁。广益善堂筹建南北广益中医院,委任丁甘仁总理其事,并任院长。撰写《药性辑要》《脉学辑要》,以思补山房名义刊印,作为中医专门学校学生讲义。

1918年52岁。南北广益中医院分别建成开幕,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白克路丁宅搬至南市西门石皮弄南广益中医院处。丁甘仁诊所亦移至此,白克路栅家园仅做居所之用。发明益脑补心汁。

是年,余伯陶、包识生等创办神州中医学校。

1921年55岁011月,上海中医学会成立,选丁甘仁为会长。

是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朱少坡、谢利恒等创办神州中医大学,后该校分划为上海中医大学和景和中医大学。

1922年56岁。包氏生三女文英。长孙济万(秉臣)娶亲。6月,出任上海特别市医生检定委员会委员。发表《喉痧症治概要》,在自述中说:“临证二十余年,于此症略有心得,诊治烂喉痧不下一万多次。"指出治烂喉痧“重痧不重喉,疹透喉自愈”“以发汗透疹为第一要务”,总的治法分三个层次:初用解肌透疹,中用凉营清气,末用滋阴清肺。

1923年57岁。与李平书、谢利恒等人发起组织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

1924年58岁,力行其善,晚年德望益重。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匾“博施济众”以资嘉勉。

1925年59岁,春,致函许半龙,邀聘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外科教员,并任广益中医院医务工作。后许半龙写成《外科学大纲》,丁甘仁叹谓:“予自寓沪以来,从游者不下数百人,而于外科一道,研求者盖寡。今是编行世,不独为吾门光,抑亦造福于病家者,殊匪浅鲜也。”7月,与夏应堂创办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是年,恽铁樵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1926年自年初春始每月朔望所得诊费,尽助人广益中医院,预备用十年时间得三万元基金,以扩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舍。夏,天行暴暑。因诊务太过繁重,又兼他事策划操劳,积劳成暑湿之患。7月20~29日,尚感微热,未予多加注意。8月4日,体温升高,脉数。5日上午,神志清晰,起居如常,体温104华氏度40℃。至晚体温升至107华氏度42℃,出现神志昏谵,四肢风动。8月6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于白克路登贤里寓所,享年60岁。

11月举行公祭和追悼会,谭延恺、曹颖甫、郑传笈等撰写祭文和传记。沪申社会名流、医界同道、医校学生、门人弟子等近千人为丁甘仁送行。归葬于武进县孟河城外嘉山高桥的凤山新阡墓地。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陈伯坛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