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赵炳南,学名德明,山东省德州人,生于1899年,卒于1984年。6岁时入私塾读书。1913年,经人介绍到伯贤氏药房学徒,后在北平德善医室丁德恩门下学医。建国后,先后被聘为北京市中医第二门诊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和平医院(整形医院)和北京医院的中医顾问。1956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医院。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肤外科主任,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
生平著作
赵炳南,学名德明,经名伊德雷斯,山东省德州人,生于1899年,卒于1984年。幼年家境贫寒,身体羸弱。6岁时入私塾读书,因家境清贫,6年后被迫辍学。1913年,经人介绍到伯贤氏药房学徒,后在北平德善医室丁德恩门下学医。1920年,考取医士执照。几年后,考取医师资格,在西交民巷开设医馆,开始独自行医。建国后,先后被聘为北京市中医第二门诊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和平医院(整形医院)和北京医院的中医顾问。1956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医院。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皮肤外科主任,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皮肤科学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等。
学术思想
赵炳南认为,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湿疹,按其性质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两期在临床上均有较明显的湿象。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出现粗糙、肥厚、干燥、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泡、渗出、糜烂的情况下,仍用治湿之法。他认为,正是由于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因此病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损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常采用健脾祛湿之法,用薏仁、云苓皮、扁豆、苍术、白术等药物。当然,他也认为当利则利,因此,车前子、猪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亦常使用。
临床经验
赵炳南在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时,重视对心与肝胆的辨证,最喜爱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他认为心肝火盛是导致急性炎症皮肤病的重要原因,而龙胆泻肝汤正是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古医籍记载有数个,其组方药味却不完全一样。他常说,李东垣所述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黄连、大黄而有柴胡,除了泻肝经湿热,治小便不利外,多有升散作用;《证治准绳》所载之龙胆泻肝汤方中无连翘、生地、车前子,而有人参、知母、麦冬、五味子,除了泻心肝两经之火外,又偏于滋阴血;《沈氏尊生书》中之龙胆泻肝汤无生地、车前子,而加入青皮、白芍、柴胡等疏肝敛阴之品,这些都与临症所见之湿疡不完全对症。因此,赵炳南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疡之为病,虽起于湿热,但急性发病时,常有热重于湿的特点。他采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自拟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用龙胆草泻肝胆湿热,生栀子清心火,泻三焦之热,又用生地、丹皮、生甘草凉血解毒;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热重时加大黄釜底抽薪。在临床实践中,仍感清心火药力不足,故常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自创的清心火“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力。二方配合使用再加入除湿疏风之品,临床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热盛型),每取良效。“三心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