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平著作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三代御医之后,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为清太医院御医。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34年,悬壶北京。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学术思想
赵绍琴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银翘散在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清解之品中,加入荆芥穗、豆豉、薄荷,且用量极轻,其用意不在发汗,而在开郁闭。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
赵绍琴临证重视脉诊,强调诊脉分浮、中、按、沉四部。他将家传脉学整理归纳,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和诊脉四部(浮、中、按、沉),与旧说大不相同。他将浮、中、按、沉四部,在温病中对应卫、气、营、血,在杂病中反映标象和本质的关系。如浮、中部所得反映疾病的现象,沉、按部所得反映疾病的实质。他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是指8类脉象。浮、沉言病机之趋势,迟、数言病性之寒热,虚、实言邪正之盛衰,气、血言病位之浅深。
临床经验
在温病治疗上,赵绍琴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证。他把透热转气法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治理论。如温病气分证,使用辛寒清气的治法达热外出。营分证的治疗在清营养阴中,适当加入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碍、宣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则入营之邪即可外透,转出气分而解。如湿热入营,可用芳香化湿清热以开郁,疏通气机,使营热外达。如邪入心包,轻者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连翘轻清透泄、宣畅气机,重者必用牛黄、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使营热外透。对于瘀血阻滞气机而热邪入营者,则应于散血之品加入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排除障碍,宣通气机,导热达外。他认为,以上宣畅气机的治法皆属透热转气范畴。即使温邪入了血分,仍应考虑透热转气之理。
在内科临床方面,赵绍琴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