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中医针灸针灸临床正文

瘾疹的针灸治疗

瘾疹是以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成团为主症的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又名风疹。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疹块,时隐时现。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西医的荨麻疹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风邪:因腠理不密,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胃肠湿热,郁发于肌表;或因食鱼虾荤腥发物;或有肠道寄生虫,以致内生湿热,逗留肌肤,致发本病。或气血两虚: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易于乘袭;血虚肌肤失养生风生燥。

[辨证论治]

外感风邪

主症:风疹起病急骤,可伴有怕冷,发热或兼咳嗽,肢体酸楚,舌苔薄,脉浮。若病及咽喉部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有明显的气闷窒息感,甚至可发生晕厥,若病及胃肠,可有脘腹疼痛,便秘或泄泻,恶心呕吐等胃肠和降失司的症状。

分析:风袭肌表,闭塞腠理而不得疏泄,遂成风团疹块,其来之突然,消退迅速,不留痕迹,旋又成批发生,犹如风之来去。风邪为患,常兼寒或夹热犯人。风寒袭表,其皮疹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温即减;其苔薄白,其脉浮迟或濡缓,多冬季发病。若为风热发病,则皮疹色

赤,遇热加剧,得冷则减轻,其苔薄黄,其脉浮数,多夏季发病。咽喉为肺胃之气所主,肺胃热郁结于咽,或下移于胃肠则可见咽喉水肿,胃肠腑气不顺症状。

治则:疏风和营,夹热泄热,夹寒加灸。

处方:取督脉经、手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穴取肩髃阳溪大椎血海

方义:肩髃、阳溪治疗风疹见于《百症赋》的成方:“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大肠与肺互为表里,肺主一身之皮毛,凡有关肌表皮肤的病变,一般都适宜在大肠经取穴。配用大椎,是为增强疏散风热;取用血海,意在理血和营祛风。

随证选穴:咽痛加少商放血;胃肠积热加足三里曲池;腹痛加天枢支沟

气血两虚

主症:风疹块反复发作,延续数月甚或数年,劳后加剧,神疲乏力,苔薄舌淡,脉濡细。

分析: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病久不复,气血耗伤,或劳欲过度,肝肾不足者都可导致肌肤失养,生风生燥;或因虚不能固表,风邪乘虚侵袭

而生隐疹,反复不愈。妇女冲任失调者,可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出现风疹,并随经净而消失,且在下次经潮时再发,患者常伴痛经或月经不调。

治则:补益气血,调摄冲任。针用补法。

处方:取足三阴经腧穴为主。曲泉太溪、三阴交气海

方义:曲泉为肝经合穴,太溪乃肾经原穴,二穴针用补法,意有调补肾以摄冲任,三阴交健脾,气海补气,二穴协同,益气和营。

随证选穴:如风疹延续日久,加肝俞脾俞厥阴俞,针以补法,加拔罐

[其他疗法]

1. 耳针神门、肺、枕、内分泌、肾上腺。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天1次。

2. 灸法:合谷阳池行间解溪。按照艾炷隔姜灸法操作。艾炷为半个枣核大,每穴每次各灸3壮,一般一日灸1~2次,至症状完全消失停止,慢性者须再灸2~5次以巩固疗效。

3. 穴位注射:大椎、曲池。氟美松注射液0.5~1毫克,以注射用水稀释至5毫升,病人取坐位或俯卧位。先于大椎穴注射1~2毫升,余药分别注射于双侧曲池,每隔1~2日注1次,5次为一疗程,停针1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4. 拔罐:取仰卧位,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神阙穴,待3~5分钟后将火罐取下,再进行第2次、第3次拔罐,连续拔罐3次。一日1次,3次为一疗程。

[按语]

针灸、耳针、穴位注射、拔罐等治疗本病都有一定疗效,尤以急性者疗效较好。对慢性顽固性者,或用过大量激素的患者,效果大多不理想。宜采用穴位综合治疗,坚持较长时间,部分病例可能奏效。注意辨证论治,热者点刺激放血,此所谓“热则疾之”,寒者久留针,或埋针法,此所谓“寒则留之”,虚寒者多用灸法。注意寻找病因,重视病因治疗,可以减少或避免复发。如有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配合驱虫治疗,有过敏史者宜注意生活调理,避风寒,慎饮食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油风的针灸治疗

下一篇:扁瘊的针灸治疗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