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由于外伤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在古代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疾肘”等病名,《周礼·天官》记载有“折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记载有“折脊”,马王堆出土汉墓医籍也有“折骨”的记载。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生物学修复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全身和局部许多因素的影响和调节,约5%~10%的骨折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后由于患者年老体弱,精血亏虚,骨髓缺乏濡养;或骨折局部严重的筋肉损伤导致经络气血壅滞不通,脉络受损血瘀气滞,致气血不得运行濡养筋骨,必然对骨折修复造成一定的困难,使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如何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周期,提高愈合质量一直是骨科研究领域的热点。
肢体骨折部位经整复固定后,患者取舒适体位将骨折对应部位的健侧及其上下左右各约5厘米处阿是穴、三阴交穴位处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施以缓慢提插捻转手法各约1分钟后,将预先做好的中间有一小洞的硬纸片经针尾套于针灸针上,并将其自然放置于针刺局部表皮。取约2厘米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其艾段下端应距皮肤3厘米许),由其下端用线香点燃令其自燃施温针灸(在温针灸过程中,如患者觉有灼烫感时可在前硬纸片下再加一硬纸片,以消减火力)。艾段自燃至成灰后去掉为一壮,如前法再连续施温针灸3至5壮。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0天休息2天。
由于骨折后患部石膏、夹板等固定,不方便取穴针灸。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针灸大成》“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对骨折对应部位健侧阿是穴及其上、下、左、右各约5厘米处针灸。通过经络如环无端,气血周流左右的特异性,“借健侧之正气,行患侧之经气”,使骨折部经络气血通达、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加快。在初期肿痛较甚时可达到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当局部瘀血化尽,肿痛已基本消除后能强壮筋骨促使骨痂生成。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针灸三阴交可使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填精生髓功能旺盛,为骨痂生成、骨折愈合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