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方
【制法】白芷研为细末,过筛;和白面调均匀,用醋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用于绕跻腹绞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2方
【制法】香附烘干,研为细末;鲜生姜、白萝卜适量,捣烂取汁;用其汁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并敷阿是穴。外盖铝纸、纱布,胶布固定。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3方
【药物】胡椒6粒,丁香6粒,广木香6粒,黄丹6克,明矾25克,食盐5克。
【制法】共研为细末,过筛,用醋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并敷两手心(即劳宫穴)。外盖铝纸、纱布,胶布固定。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4方
【药物】蜘蛛香16克。
【制法】捣烂,研末。
【用法】包脐眼,每日1次。用于气痞腹痛,数次可消。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25方
【药物】吴茱萸、生姜各12克。
【制法】吴茱萸研细末,同生姜捣成球状。
【用法】摊敷脐上。用于寒证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6方
【药物】老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连须洗净)3根。
【制法】共杵成药饼,火烧微热。
【用法】贴脐中,布扎12小时,如大便通,腹痛随减。用于便秘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7方
【药物】山苍子15克,食盐少许。
【制法】共捣烂。
【用法】敷脐部。用于急性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8方
【药物】艾叶1团,葱7根,姜6片。
【制法】烧酒少许同捣,炒热。
【用法】包敷脐上。用于寒证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宜与第19方合参。
29方
【药物】艾绒、生食盐各适量。
【制法】把艾绒与食盐炒透热。
【用法】填满脐眼,外加纱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用于痧症所致的腹中绞痛剧烈,以及一切风寒所致的腹中冷痛等症。
【出处】《痧症民间疗法》。
【备注】宜与第19方合参。
30方
【药物】茴香、老姜、艾叶各19克,葱头1个。
【制法】共捣烂,炒热。
【用法】敷脐部。用于小儿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宜与第19方合参。
31方
【药物】艾叶、葱白、食盐各等份。
【制法】放锅内加水少许,炒热,不干不燥。
【用法】趁热包肪上(不可太热),冷后再炒再包。用于小儿便硬腹痛,甚则昏眩欲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宜与第19方、29方合参。
32方
【药物】两面针果150克。
【制法】加热饭捣烂。
【用法】敷肚跻。用于小儿腹冷痛。
【出处】《广西药物志》。
33方
【药物】阿魏、木香、丁香各少许。
【制法】研末,掺膏。
【用法】贴跻眼。用于腹绞痛。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34方
【药物】胡椒25克,丁香20粒,广木香6克,广丹6克,生明矶15克,食盐5克,米醋适厘。
【制法】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加醋调成糊膏状。
【用法】涂敷神阙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后,以两手掌合住放于阴部,覆被睡卧,取微汗出即愈。用于虚寒腹痛。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备注】宜与23方合参。
35方
【药物】芥菜子适量。
【制法】研细末,水调成糊膏状。
【用法】贴脐上。用于阴证伤寒,腹痛厥逆。
【出处】《生生编》。
【备注】《理瀹骈文》也有类似记载:“芥菜子末温水调稠填脐内,隔衣以壶盛热汤,熨之汗解。伤寒时疫俱妙,亦治急肚痛及小腹痛。”
36方(玉抱肚法)
【药物】针砂125克,白矾15克,硇砂1.5克,粉霜1.5克。
【制法】针砂炒出烟,入后3味药,新水拌匀微湿,裹以皮纸贴。
【用法】安怀中候热发,置脐内,汗出立瘥。用于积冷腹痛。
【出处】《理瀹骈文》。
【备注】《本草纲目附方分类选编》也有玉抱肚法,用治痢疾,与此有异,可详参“细菌性痢疾”26方。
37方
【药物】橘子叶、柚子叶各500克。
【制法】放锅内炒热,分成两份用布包好。
【用法】乘热放脐上熨,冷则交替复炒,连熨数次。用于寒证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8方
【药物】生姜、葱白各适量。
【制法】共捣烂炒熟。
【用法】摊于脐上,以艾火灸之。用于房事后中寒腹痛。
【出处】《奇难杂症古方选》。
39方
【药物】鸡蛋数个。
【制法】煮熟,对切去黄,再用银针插入蛋白。
【用法】合在肚脐眼上,合久则愈。用于男女交合之后,或外受风寒,或内食生冷等物,以致肚腹疼痛。
【出处】《民众医药顾问》。
40方
【药物】风油精。
【用法】将风油精数滴滴入肚脐眼,外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用于受凉饮冷引起的寒性腹痛及胃痛,效果极佳。
【出处】《大众中医药》。
41方
【药物】附片100克,麻黄30克,葱白1握。
【制法】捣碎,酒炒热。
【用法】敷脐部。用于寒积于里所致的吐泻腹痛。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