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
【药物】丁香30~60克。
【制法】研成细末,加75%酒精调和,对酒精过敏者,可用开水调和。
【用法】敷于脐及脐周,直径约6~8厘米,纱布用塑料薄膜覆盖,周围用胶布固定,以减少酒精挥发,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绷带固定。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疗效】治疗20例(术后肠麻痹10例,弥漫性腹膜炎后肠麻痹7例,脊椎损伤所致肠麻痹3例),用药1次15例,用药3次5例,用药2小时后可听到肠鸣音,4~8小时排便、排气,效果满意。
【验案】患者,男,60岁,诊断:1.弥漫性腹膜炎;2.坏疽性胆囊炎:3.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及右下腹引流术,术后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炎治疗。症见腹胀,呕吐,不排气。丁香敷脐周后,2小时可听到肠鸣音,3小时排气,4小时排便,症状消失。
【出处】《中医杂志》。
【备注】机械性肠梗阻非本方所宜。
2方
【药物】麝香0.15~0.25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直接置于神阙穴内,再用大于此穴之胶布一块外贴,然后点燃艾卷,隔布炎至肛门排出矢气为止。同时可针刺内关、足三里(均双),交替强刺激,留针30分钟,用于肠梗阻。
【疗效】治疗20例,效果满意。
【出处】《陕西中医》。
【备注】如用本法治疗12小时以上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或其他疗法。
3方(莱枳散)
【药物】莱菔子、枳实、广木香、白酒各30克,四季葱头50克,食盐500克。
【制法】先将枳实、广木香、莱菔子、食盐放铁锅中炒热,趁热将上药混合,以纱布包裹。
【用法】敷脐,每次30~60分钟。用于肠梗阻。
【疗效】治疗肠梗阻14例,痊愈8例,显效5例,无效1例。
【出处】《江西中医药》。
4方(消胀通窍散)
【药物】莱菔子(为末)60克,石菖蒲(捣烂,以鲜者为优),鲜橘叶(切碎)各100克,葱白5根,白酒50-100克。
【制法】置锅内炒热,然后用纱布包好。
【用法】放在脐周部外敷,患者取仰卧位,待冷后再炒再敷,反复数次,直至腹胀、胀痛减轻,肛门排气排便为止。若敷药6小时症状未减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敷药24小仍未排气排便者,可根据情况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用于肠梗阻。
【疗效】治疗16例(不全梗阻2例,完全性梗阻1例,机械性梗阻5例,动力性梗阻7例,绞窄性梗阻1例),单用本法者10例,配合中药(大承气汤)内服者6例,16例均在2天内痊愈。
【验案】患者,男,26,农民,1983年8月10日住院,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患者吃中午餐后突感腹痛,继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1天来未见排气排便。查:体温37C,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呻吟不止,辗转躁动,腹部膨隆,无明显肠型。右下腹部压痛明显,并有一边缘不清的包块,质硬,无反跳痛,血象:白细胞4200/立方毫米,中性70%,淋巴30%;尿常规(一):X线检查:提示全肠胀气,有液平面。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诊断为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用上法半小时,腹痛、腹胀减轻,3小时许排出大量秽臭粪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随即消失。治疗1天,痊愈出院(未用其他药物)。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5方(隔姜炎脐法)
【用法】将生姜切成1分厚之薄片,置于脐上,然后将拌有冰片之艾绒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置姜片上施炎。当患者感觉灼烫难忍时,可将姜片微微提起,绕脐作顺时钟旋转,并时而接触脐部,至艾绒烧完,余热用尽,再置艾绒施炎,一片姜烧3灶艾为1次,需15-25分钟,每日3次。用于肠结证(肠梗阻)。
【疗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8例,1天内梗阻消除者16例,2天者1例,显效率为94.44%;麻痹性肠梗阻7例,1天内梗阻消除者4例,2天者2例,显效率85.71%;蛔虫性肠梗阻3例,1~2天内梗阻皆消除。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6方
【药物】葱白半斤,食盐1斤。
【制法】置铁锅内炒热,然后用布包。
【用法】从神阙穴始,沿顺时针方向由内而外温褽,冷却时再加热,如法重复使用。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验案】患者,男,18岁。因住房遭雷击,而被电流击伤,当即昏迷,不省人事,经抢救而复苏。继而腹胀如鼓,不得矢气,腹部听诊肠鸣音消失,西医诊为“电击性肠麻痹”。用上法约2小时后,得矢气而诸症皆失。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7方(温中祛寒散)
【药物】小茴香75克,吴茱萸、干姜、公丁香各60克,肉桂、生硫黄各30克,荜茇25克,山栀子20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敷脐。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合并肠麻痹者。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8方(消胀散)
【药物】苍术、白芷、细辛、牙皂各50克,丁香、肉桂各10克,葱白泥1撮。
【制法】研细末,混合。
【用法】敷脐部。用于小儿中毒性肠麻痹有良效。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9方
【药物】阿魏0.6克,丁香0.3克,麝香0.06克。
【制法】丁香研末,同阿魏、麝香和匀。
【用法】放于脐上,外用大膏药贴,并用热水袋熨。用于肠梗阻、肠套叠所致的少腹板硬,疼痛难忍,指甲发青。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方
【药物】烟丝1份,植物油2份。
【制法】混合捣融。
【用法】敷于脐及脐周,直径约6~8厘米,厚度约1~2厘米,让陪人用手掌心适当加压固定;1小时后取出烟丝检查,如虫团松解不明显者可适当加以按摩;按摩方法:先是手掌心与包块呈垂直方向进行,然后改顺时针方向按摩,时间15分钟左右;梗阻解除或基本解除后即投以驱蛔虫药物。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出处】《广西卫生》1975年第2期。
【备注】治蛔虫病肠梗阻还有2个方,详见“蛔虫病"7方、8方,此略。
11方
【药物】葱白若干。
【制法】切碎,捣烂,加醋炒热。
【用法】烫神阙及阿是穴,外加热敷。用于肠梗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12方
【药物】麝香0.3克,生姜、紫苏各120克,大葱500克,陈醋500毫升,普通膏药胶布1张。
【制法】生姜、紫苏研为细末,和大葱共捣一起,陈醋炒热。
【用法】先将麝香(研细末)纳入神阙穴,外盖普通膏药或胶布;再把余药敷神阙及阿是穴。用于肠梗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13方
【药物】白芥子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
【用法】敷神阙穴和阿是穴,贴前,洗净皮肤,涂一层麻油,然后再敷药,待皮肤发赤有烧灼感时去掉,1日2次。用于肠梗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14方
【药物】生大蒜120克,芒硝30克,生大黄60克,醋60毫升。
【制法】大蒜、芒硝共捣为糊膏:大黄研成粉,用醋调成糊状。
【用法】先将大蒜、芒硝外敷神阙及阿是穴,敷前,用2~4层油纱布作垫,2小时后去掉蒜泥,并用温水洗净蒜汁,然后,将大黄醋糊敷6小时,用于肠梗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15方
【药物】雄黄30克,鸡蛋2个。
【制法】雄黄研末,调入鸡蛋(去壳),在碗中搅拌,用油煎成薄饼。
【用法】乘热贴在脐部,外用胶布固定。用于肠梗阻。
【出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16方
【药物】大葱、胡椒、枯矾。
【制法】共捣烂。
【用法】热敷脐腹部。用于单纯性肠梗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17方
【药物】冰片l克。
【制法】研细末。
【用法】脐部常规消毒后,将冰片纳入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再以松节油热敷,或以艾条灸15~30分钟,1日2~3次,一般6~12小时缓解,如仍不缓解,可改用其他疗法。用于肠梗阻。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18方(消胀散)
【药物】鲜橘叶100克,小茴香30克,麸皮30克,食盐50克。
【制法】将橘叶、小茴香捣粗末后加入麸皮、食盐,炒热,装入纱布口袋。
【用法】外敷脐部3~4小时。用于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疗效】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80例,痊愈67例,减轻13例,全部有效。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备注】本方与8方名同实异。
19方
【药物】葱白、头发、橘叶、皂荚,热毒型配栀子、滑石、冰片、鸡蛋清,元气亏虚型配肉桂、小茴香、米仁、麝香、麻油。
【制法】共捣烂。
【用法】敷脐。用于小儿麻痹性肠梗阻。
【疗效】治疗23例,除1例元气亏虚型因收治过迟救治无效而死亡外,22例均获痊愈。一般在敷药后10分钟左右可闻肠鸣音,30分钟左右得矢气,40分钟左右腹胀明显减退,平均敷药时间50分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