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方
【药物】大蒜1~2片。
【制法】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如泥状。
【用法】温敷脐部,固定。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10例,均1~2次治愈。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62方
【药物】鲜石榴皮30克。
【制法】砸成泥状。
【用法】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封贴,24小时换药1次。用于小儿腹泻。
【疗效】治疗24例,1次痊愈12例,2次痊愈5例,3次痊愈4例,好转3例。
【验案】患者,女,1岁。吐、泻己3天,泻黄绿色水样便,呈喷射状,每日将近20次,呕吐4~5次,少尿,体温39℃,前因及眼窝下陷。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按上方敷药2次痊愈。
【出处】《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63方
【药物】五倍子(炒黄)、干姜各10克,吴茱萸、公丁香各5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10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5厘米的药饼,敷脐部,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1次,连用1-3次。
【出处】《铁道医学》;《赤脚医生杂志》。
6方(腹泻膏)
【药物】白胡椒9克,干姜6克,鲜姜、葱白各适量,香油或豆油500克,黄丹250克。
【制法】先将油、胡椒、姜、葱置小锅内浸泡6~8小时,然后加温,直至将药炸姑,炼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黄丹,边放边搅,待出现大量泡沫呈黑褐色时,取下小锅,取少许膏药至冷水中,以不粘手为度。再放冷水中72小时以去火毒,温化后将膏药涂在方纸或布上制成200贴,放阴凉处备用。
【用法】将膏用温火化开,贴于脐眼,隔日1次,一般1贴即愈,个别病例需2~3帖。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65方
【药物】炒白术15克,土炒苍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吴茱萸10克,丁香3克,泽泻3克,白胡椒2克,草果5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用药2~5克直接放在或调糊敷于脐窝上,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一换,未愈者可换药2次,最多5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广西中医药》。
66方
【药物】鲜橘皮30克,山楂30克,石榴皮30克。
【制法】捣烂如泥状。
【用法】敷于肚脐,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中医函授通迅》。
67方(止泻散)
【药物】炒五倍子10克,干姜10克,吴萸6克,公丁香5克,川椒5克,广木香5克。
【制法】研末,酒或醋调。
【用法】敷脐中,每晚1次。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四川中医》;《陕西中医》。
68方
【药物】桂丁香10克,硫黄10克,公丁香10克,冰片3克,官桂10克。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每用1克,填脐,包扎。用于小儿腹泻属虚寒型者。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69方
【药物】破故纸适量。
【制法】用铁锅炒黄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临睡前先将敷药部位洗净揩干,然后取破故纸末用米醋调成黏厚糊状饼,敷在肚脐处。1岁以内,每次5克;2~3岁,每次10克:3~5岁,每次15克;5~10岁,每次20克:每晚1次,一般3~4次即可痊愈。滞颐者可敷于双足涌泉穴。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河南中医》。
70方
【药物】胡椒5克,干姜5克,公丁香5克,肉桂5克,苍术5克,肉蔻霜10克。
【制法】共研末,用白醋调涂在胶布中心。
【用法】贴神阙穴、足三里(双),外用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脾虚腹泻。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1方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每次取药粉适盘(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用2克,6~12个月每次用2.5克,1岁以上每次用3~5克),先用生姜汁调为糊状,铺在5x5(厘米)的胶布上,贴在脐部。每次贴4小时,每贴2次,间隔2小时即可。用药后暂禁食2~4小时,但可喂服糖盐水。
【疗效]治疗婴幼儿腹泻60多例,一般1~2次即愈,有效率达87%以上。
【出处】《中原医刊》1986年第4期。
72方(华佗治小儿泄泻神方)
【药物】木鳖子(煨熟去壳)1枚,丁香3粒。
【制法】上药共研末,米糊为丸。
【用法】填入小儿脐中,外贴寻常膏药即可。
【出处】《华佗神医秘传》。
73方(十香暖脐膏)
【药物】十香暖脐膏或狗皮膏(成药)1帖。
【制法】烘热。
【用法】贴神阙穴。用于婴幼儿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
【疗效】多数能在1~2日内达到痛止泻减或泻止的效果。
【验案】患者,男,1岁半,1972年9月7日入院。患儿因中毒性消化不良收入院,经补液、抗菌素治疗,发热减,脱水情况改善,但每日仍腹泻10余次,呈蛋花样,历用氯、新、庆大霉素等无效。患儿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指纹色红在气关。辨证为脾胃虚寒,但患儿服药即吐,乃以市售大号十香暖脐膏贴脐,次日,患儿不呕不泻,越二日,痊愈。
【出处】《江西中医药》(2):23,1984。
74方
【药物】肉桂3克,细辛0.9克,干姜6克。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入冷开水和匀。
【用法】填于患者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腹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75方(暖脐散)
【药物】胡椒30克,花椒(去种炒黄)15克,醋炒吴萸15克。
【制法】研成细粉,混匀。
【用法】取药粉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腹痛。
【出处】《山东中草药验方选》。
76方
【药物】陈仓米、枯矾、吴萸、胡椒各适量。
【制法】陈仓米煮饭,加枯矾、吴萸粉、胡椒粉适量,捏成饼状。
【用法】贴脐上。用于小儿寒泻。
【疗效】一般1次即止,最多2~3次。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7方
【药物】马齿苋适量。
【制法】捣烂。
【用法】敷脐。用于小儿热泻。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78方(阿魏膏)
【药物】樟脑、薄荷脑、肉桂、吴茱萸、丁香、阿魏、木香、枳壳、铅丹。
【制法】中药碾细末,待菜油煎熟后加入中药微火煎,最后放入樟脑、薄荷脑,稍冷后摊于厚牛皮纸或其他类型材料上即成。
【用法】每次一贴,敷于脐部,隔日一换,一般贴2~3次即可。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79方(白椒曲饼)
【药物】白胡椒1克,神曲6克,酒曲少许,新鲜稻米饭15克。
【制法】先将白胡椒、神曲、酒曲共研细末,把稻米饭揉成饼,铺于纱布垫上,再将上药粉均匀撒于饭饼上。
【用法】趁热敷于神阙穴,固定,每2日为1疗程。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80方(复方新霉素乳膏)
【药物】新霉素50克,山莨菪碱0.25克,氯丙嗪l克,基质149克。
【制法】制成200-/0复方新霉素乳膏。
【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清洗脐部,将自制20%复方新霉素乳膏每日1~3克敷于脐窝,范围2厘米x2厘米,盖上敷料,每日1次。
【出处】《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81方
【组成】麦麸500克,青盐150克。
【制法】棉布袋一只,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口部及底部各系一条带。将青盐粒及麦麸倒入热锅中,使其受热均匀,直至色变成老黄,摸烫手为止,趁热装入布袋中系口。
【用法】暴露患儿腹部,用大口罩盖脐(防止烫伤),然后将布袋敷在口罩上面(以脐为中心),在腰部打结系好。每隔1分钟用手试验口罩下面的温度,以能够耐受的温度为宜。待不太热时,重新炒热再敷,1日5~7次,每次约20分钟左右。
【出处】《内蒙古中医药》。
82方(吸吮法)
【药物】陈醋30亳升。
【用法】临用前将陈醋加热,以不烫口为宜,其母将醋含入口中,对准婴儿肚跻用力向上吸吮,约5~7分钟,4~5次/天。此法主要适用于脾虚挟滞及受凉所致小儿泄泻者。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