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中医点穴百病点穴正文

中医点穴治疗痿症(两下肢瘫痪)

1.病因

所欲不遂,加以房事过度,或是住处下湿,或是在夏热时期露天睡觉,以及疲劳时,遇到天气火热而渴,都能发生为痿症。

2.症状

发病急骤,全身无力,下肢皮肤有麻木感觉,两足不能着地,两腿伸屈活动不灵,或一点也不能活动,严重者,有大小便闭止,或失禁的现象。

3.辨证施治

痿证,也称“痿躄”。即手足痿废(其中包括着小儿麻痹)、下肢瘫痪等。本节所说的痿症,只是两下肢瘫痪症。瘫痪,也就是下痿。下痿症,除腰脊椎外伤后遗症之外,还有脊髓炎引起的下肢瘫痪,周围神经炎引起的下肢瘫痪。按周围神经炎的下肢瘫痪,属于肝肾亏损,影响了肠胃的正常功能。点穴对此,补肾,调肠胃,疏经活血;抬腿困难,取足阳明经;站立不能,取足太阳经;下肢外展及屈伸不灵敏,取足少阳经。并予配合辅助手法。

配穴与手法:

太渊穴(补)、合谷穴(泻)、涌泉穴(补)、太溪穴(补)、足三里穴(补)、解溪穴(补)、天枢穴(补)、肾俞穴(补)、次髎穴(补)、委中穴(补)、环跳穴(补)、阳陵泉穴(补)、丘墟穴(补)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太渊、足三里、解溪、肾俞、次髎、委中、环跳、阳陵泉、丘墟穴,另加点打100次。并须配合循按手法:仰卧,由大腿即足阳明经,从上往下,到足腕处解溪穴,循按两次,再往上循按一次,俯卧,在点完穴之后,循按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由醫臀到腿肚以下,往返循按,与足阳明经方法一样。揉压、循按或合搓、压迫等法,酌情给予辅助治疗手法。

手法标准度:均宜中度。

方义解释: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起于足,从下往上,沿着下肢内侧循行于腹。下肢痿症,即下肢失去支持全身活动的能力;支持人体的重点为骨,肾主之,供给骨的力量是气,所以,点穴对此病的治疗,须补气,取太渊穴;补肾,取涌泉、太溪穴;并以合谷、足三里、天枢穴,疏通手、足阳明经脉,以调肠胃。在此基础上,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取足太阳经之肾俞、次髎、委中穴;以肝与胆为表里,取足少阳经之环跳、阳陵泉、丘墟穴;以脾与胃为表里,取足阳明经之天枢、足三里、解溪穴。

验案例证

桑XX,女,33岁。住西安市仁爱巷23号,1962年2月25日初诊。

主诉:由于精神上受了极大的刺激,一夜之间,两腿就失去了运动能力。心恐惧,怕冷,失眠,不想吃东西。

检查:面黄,舌淡,脉沉无力。神志清楚,言语清晰。由于气血虚,情志失畅而致下痿。左下肢感觉消失,运动障碍,膝反射迟钝;右下肢感觉减退,膝反射存在。血常规正常,脊髓液正常,并经过心、肺透视,腰脊椎拍片,都未发现异常改变。诊断为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处理:以调理肠胃,舒通经络为主。取合谷(补)、尺泽(泻)、涌泉(补)、至阴(补)、委中(补)、太冲(补)、丘墟(补)、足三里(补)、解溪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第一次,补合谷穴,泻尺泽穴,平衡阴阳、表里关系。

复诊(3月2日):微见轻。

处理:取合谷(补)、解溪(孙)、足三里(补)、天枢(补)等穴。每穴平揉、压放、点打各100次。膻中(补)、巨阙(补)、中脘(补)、气海(补)、涌泉(补)、肾俞(补)、大肠俞(补)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并辅助以下肢循按及摇运等手法。另外,按照外科X大夫会诊意见,注射维生素B1。

本病治疗半月后,病情渐有好转,下肢微能活动。但仍有头昏,心慌,失眠等证象。为了观察单独点穴,与配合注射的疗效对比,在注射药物一周后停止。此后,每周点穴3次,见效显著。

配穴方面:主要以补泻,健胃,补气血。取涌泉(补)、太溪(补)、内关(补)、天枢(补)、中脘(泻)、关元(补)、神门(补)、太渊(补)等穴。每穴都是平揉、压放,操作较缓。并按照治疗小儿麻痹的穴位,取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等经的穴位,辅助以循按、摇运等手法。

经过3个月的连续治疗,已能在屋内单独走十几步。但仍感到睡眠不好,仍在继续治疗。

结果:以后检査脉象缓弱。面色黄而略润,膝反射接近正常,肌力尚差,基本痊愈。

附记:本患者,在加太渊、神门、关元等穴,为补气血及治疗失眠;另加中脘、气海穴,为促进胃肠机能;加至阴穴,为帮助末梢机能的恢复。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中医点穴治疗失眠

下一篇:中医点穴治疗半身不遂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