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发泡疗法正文

发泡疗法常用药物--毛莨

毛莨又名毛堇、天灸草、自灸草、自扣草、鹤膝草、老虎草、老虎脚迹草、毛芹菜和野芹菜。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全草及根。夏、秋季采收,一般多鲜用。分布于全国。

传统药性:味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外用可刺激皮肤起泡。治疟疾、瘰疬、黄疸、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本草纲目》说:“茛乃草乌头之苗,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采其叶揉按寸口部位,一夜即发泡如火燎,故呼为天灸或自灸。”又载: “山人截疟,采叶捋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本草拾遗》曰:“味辛,温,有毒。"“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人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子和姜捣涂腹,破冷气。"《本草推陈》说:“外用为皮肤刺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痈疽肿毒未溃者。”《荆州中草药》记载: “毛茛味辛性温,有毒,有治风湿痛之效。临床用之,敷处发红、水肿、起水泡,酸胀冷痛即除,刺破水泡,使邪外泻,黄水流尽,邪去正安,疾病乃愈。”

现代研究:全草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和它的二聚物白头翁素( Anemonin)。新鲜植物含原白头翁素0.05%。毛茛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

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取鲜草捣烂或干草磨细粉,姜汁或水调敷穴位、局部或随症应用。

选方:

1.治黄疸: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剌破,放出黄水。

2.治偏头痛:毛茛鲜根,和食盐少许杵烂,敷于患侧太阳穴。敷法:将铜钱一个(或用厚纸剪成钱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敷l小时左右,俟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敷,以免发生大水泡。

3.治鹤膝风:鲜毛茛杵烂,如黄豆大一团,敷于膝眼,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剌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盖之。

4.治牙痛:敷于经渠穴,右边牙痛敷左手,左边牙痛敷右手。

5.治火眼、红眼睛:毛茛一至二棵。取根加食盐十余粒捣烂敷于内关穴。敷时先垫一枚铜钱,病右眼敷左手,病左眼敷右手,敷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即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纱布覆盖。

6.治疟疾:在发疟前6小时,用鲜毛茛捣烂,贴背部,起泡即取去,即能解除症状,往往贴二三次痊愈。

临床报道:

1.防治传染性肝炎:预防:将毛茛捣如泥状,取0.5克左右敷于列缺穴。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放置有小孔的纱布1块,小孔对准穴位,敷药后盖1张不吸水纸,外用绷带包好。经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疱疹,可涂以龙胆紫,3~4天即自行吸收;如在敷药后8小时左右皮肤出现红赤时,将药去掉亦可。据1800余入用药后的追踪观察,证明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治疗:取鲜毛茛茎根洗净捣糊,每次用10~20克敷于列缺穴,或敷于胁下或臂部。10数小时至20小时后观察,如已发泡即除去毛茛,用消毒纱布包扎。水泡过大可用针刺破或用注射器吸出液体。一般只敷1次。据观察,对缩短病程,消除自觉症状和黄疸,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8例患儿治疗后于1.5-5天黄疸消失,临床症状很快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惟肝脏缩小多数不够明显;又有8例黄疸患者,治疗后黄疸指数迅速降至15单位以下,凡登白试验大部分转为阴性,对传染性肝炎效果较显著,对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亦能减退,但不巩固。

2.治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等:取毛茛全草100~200克,洗净切碎,捣烂外敷。敷贴部位视病情而定: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每次1—3个穴交替使用;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以及局限性肌纤维组织炎,则敷于局部。敷贴范围1个铜元大小。一般敷药1~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时即取下,烧灼感多发生在30 - 60分钟内。用药后1-2日局部红肿疼痛,2日后发生水泡,疼痛加剧,应将水泡挑破,涂以龙胆紫。用于风湿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肌肉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肩周围组织炎等共55例,敷药1次后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并恢复重体力劳动者41例;关节功能恢复,但重体力劳动后仍感疼痛者8例;疼痛减轻者4例;无效2例。治疗风湿痹痛:取新鲜毛茛全草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盛入一药瓶盖内,敷于所选穴位或患部皮肤,再用胶布固定瓶盖。敷贴范围一般直径不超过2厘米,一次敷贴部位不得超过两处,敷贴时间为2小时,敷处略有火辣或针刺感,一夜后敷处皮肤发红、水肿,、起水泡,用针刺破,待黄水流尽。预防感染,局部可涂紫药水,继发感染用青黛敷之。所有病例均贴敷一次。20例患者,痊愈14例(70%),有效6例(30%),总有效率为100%。

3.治疗胃痛:取鲜毛茛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调匀,置于有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内,翻转贴在胃俞肾俞2穴(或加盲门、梁丘、阿是穴),局部有蚁行感即弃去。如发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偶有感染,可用消毒敷料保护。治疗178例,经1次用药后,有94%在2个月左右不发,6%无效。

按语:中医外惹内效的药物很多,以毛莨的作用最显著,是古代常用的发泡药物,验之于临床,发泡肯定。其性味辛温,有毒,治瘰疬、风湿痹痛、黄疸、哮喘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今常用捣烂的毛茛泥,分别敷贴寸口或大椎、内关治疗疟疾;关节寒痹而痛可敷于局部。其方法简便,治疗疾病的范围甚广,但本品毒性峻烈,有强烈发泡作用,仅供外用,禁止内服。孕妇及虚弱者禁用。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发泡疗法常用药物--斑蝥

下一篇:发泡疗法的理论基础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