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要点
首先需辨明虚实,凡病程短暂,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或伴咳嗽,舌红,苔黄,属实证;病程长达数月,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红,舌光少苔,属虚证。
其次应辨别轻重,神志清楚,神态自如,面色红润,脉实有力者,病情轻;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频繁结代者,病情危重。
二、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温振心阳,养心固本。病初邪毒犯心者,治以清热解毒;湿热侵心者,治以清化湿热;气阴亏虚者,治以益气养心;心肾阳虚者,治以温补心肾;心脉瘀滞者,治以活血化瘀。
三、分证论治
1、邪毒犯心
证候:发热或低热延绵,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或腹痛腹泻,肌痛肢楚,短气心悸,胸闷胸痛,舌红苔薄,脉细数或结代。
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则发热或低热延绵;外邪束表,肺失宣畅,故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大肠传化失司,中焦气机不畅,故腹痛腹泻;邪气与气血相搏,肌肤失养则肌痛肢楚;邪毒人里,侵及心脉,心失所养,则短气心悸,脉结代;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故胸闷胸痛。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养心。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清热透表,板蓝根、贯众、虎杖、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邪毒炽盛加黄芩、生石膏、山栀清热泻火;胸闷胸痛加丹参、红花活血散瘀;心悸、脉结代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腹痛腹泻加木香、扁豆、车前子行气化湿止泻。
2、湿热侵心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肢体乏力,舌红,苔黄腻,咏濡数或结代。
分析:湿热邪毒束表,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湿热郁于中焦,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湿热内侵心脉,则心慌胸闷,脉结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透邪。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清热解表,黄连、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化湿,苦参、黄芩清化湿热,陈皮、石菖蒲、郁金行气化湿。
胸闷气憋加瓜蒌、薤白、甘松理气宽胸;肢体酸痛加独活、羌活祛湿通络;心慌、脉结代加丹参、柏子仁、龙骨宁心安神。
3、气阴亏虚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分析:热毒犯心,耗气伤阴,致心神失养,则心悸不宁,夜寐不安,脉结代;气虚则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动则耗气,故活动后尤甚;阴虚则烦热口渴;气阴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阴虚生内热,则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益气通脉,桂枝温阳通脉,生地、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酸枣仁养心安神,丹参活血化瘀。心脉不整加磁石、鹿衔草以镇心安神;便秘常可诱发或加重心律不齐,故大便偏干时,应重用麻仁,加瓜蒌仁、柏子仁、桑椹等养血润肠。
4、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细无力或结代。
分析: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心悸怔忡,脉细无力或结代;气阳不足则头晕多汗;阳虚不能温运则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阳虚水泛则肢体浮肿;阳虚血行不畅,则舌质淡胖或淡紫。
治法:温补肾阳,宁心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鹿衔草温补肾阳,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参、柏子仁、龙骨宁心安神,桂枝交通心肾,温阳通脉。
气虚加党参(或人参)、黄芪以补元气;肢肿加猪苓、防己利水消肿;悸动喘息加葶苈子、苏子、白芥子以泻肺气。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心阳暴脱之证,应急投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救逆。
5、心脉瘀滞
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脉结代。
分析:心脉瘀滞,血行不畅,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尖瘀点,脉结代均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养血活血化瘀,川芎、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桂枝温阳通脉。
心前区痛甚加蒲黄、五灵脂祛瘀定痛;胸闷憋气加瓜蒌、甘松行气宽胸;肝脾肿大加郁金、降香、莪术行气化瘀消积。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生脉饮每服5-10mL,1日2次。用于气阴两虚证。
2、生脉饮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ral中,静脉滴注。1日1次,2周为1疗程。用于气阴两虚证。
3、丹参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ral中,静脉滴注。1日1次,2周为1疗程,用于心脉瘀滞证。
4、参脉注射液(舍人参、麦冬)每次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中,缓慢静脉注射,每隔15—60分钟重复1次,连续用3-5次。血压回升稳定后,以3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用于心肾阳虚,阳气欲脱,血压下降者。
5、参附注射液(含红参、黑附片、丹参)每次2mL,肌肉注射,1日2次。或每次8-16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30-40mL中,静脉注射。1-2次后,用3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日1-2次。用于心阳虚衰,阳气欲脱者。
二、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压2—3次。
三、危重症西医治疗原则
重症患儿在急性期可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每次2-5g,并用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辅酶A、胰岛素、氯化钾、维生素Bs、维生素C,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对危重患儿,可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出现心力衰竭,可用强心剂如地高辛或西地兰,剂量为常规量的1/2-2/3,以免洋地黄中毒。严重心律失常,选用心律平、慢心律等抗心律失常药。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