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是指由外邪侵袭,邪毒炽盛,停聚耳窍或脏腑虚损,正气亏虚,邪滞耳窍,无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严重者可引起脓耳变证,甚者危及生命。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身体抵抗力差或病菌毒性过强,都可能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的,原因鼻腔鼻窦咽部存在慢性病灶,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渐多见。
近年病理研究发现:在中耳炎病程中,中耳系统狭窄的内通风引流通道(如鼓峡鼓窦口等),很容易被水肿粘膜包裹性积液粘连或肉芽等炎性病变阻塞,使阻塞区域以上的结构如上鼓室鼓窦乳突气房等的炎性渗出液发生潴留,导致肉芽组织形成因而中耳系统内通风引流通道的病理阻塞是促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形成的一个重要病因。
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外邪侵袭,壅遏耳窍
风热或风寒外袭,循经上犯,邪毒结聚耳窍。或可因污水入耳,水湿内侵,湿热郁蒸耳窍,发为本病。
2、肝胆湿热,熏蒸耳窍
外感湿热之邪,内犯肝胆,或嗜食肥甘,内酿湿热,湿热壅滞肝胆,上蒸耳窍发为本病。
3、脾虚失运,湿困耳窍
素体虚弱,脾虚失运,湿浊停聚,泛溢耳窍,发为本病。
4、肾元亏损,邪滞耳窍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或久病不愈,肾元亏虚,肾虚耳部骨质失养,邪毒滞留,邪毒腐蚀骨质,甚或邪毒内陷,发为本病。
1、病史
初发者多有外感或鼓膜外伤史;久病者有患耳反复流脓史。
2、临床症状
初发者起病急,耳内疼痛,胀闷,听力障碍,或有耳鸣。随病情发展,耳疼加剧,呈跳痛,或如钻痛、刺痛,痛引头脑。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症。小儿患病全身症状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耳、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甚至耳后红肿等。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迅即减轻。病久则以耳内流脓反复难愈,不同程度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
3、局部检查
病初起,鼓膜松弛部、锤骨柄、周边部的血管呈放射状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鼓膜弥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其标志消失,充血呈鲜红色,鼓膜外凸或突出部位中心有黄点(脓点),若凸出部顶点有闪光点,可见脓液从此处呈搏动性流出,少数患者可有耳后完骨红肿疼痛。久病者,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可有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臭秽分泌物。
4、其他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亦可见混合性耳聋。血常规:鼓膜穿孔前,白细胞总数偏高,鼓膜穿孔后或慢性者,白细胞可正常。颞骨CT或X线摄片可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