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源于平乐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独具西北特色的陇中正骨学术思想体系。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始终坚持“整体思想”和“辩证施治”理念。认为骨伤科疾患虽然是局部病变,但要确立整体治疗的观念。根据伤情辨证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或局部、或全身、或局部与全身,给予整体上的治疗,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择法方面,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始终坚持简洁、实用,痛苦少,愈后好的原则,通过多年实践和继承创新,总结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技术及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练的新方法、新经验,提高了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性和技巧性。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对现代医学科学和相关前沿科学及边缘学科,也勇于探索和学习,吸收他人长处,为己所用。在用药方面,既强调全面继承,又要灵活运用,不断创新,针对相关疾病研制了效果明显的方药,如“熥敷合剂”、“骨刺膏”、“消肿止痛合剂”、“损伤散胶囊”、“活血定眩胶囊”、“腰腿痛胶囊”、“杜仲腰痛丸”、“痛风圣液”等一系列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的院内制剂,并且积极通过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一类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相关机制。
在学术研究上,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坚持衷中参西,广纳博采,克服门户之见,汲取各家之长,倡导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包括西医诊断中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发挥西医在诊治骨伤疾患方面的独到特点和优越性,不断促进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
郭均甫
郭均甫先生(1901年——1977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平乐镇一个世代业医的家庭,幼入私塾,喜读中医典籍。十六岁,拜当地通晓中医内外科和针灸、正骨多种专业的郭鸣岗、王宏基两位老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中医典籍。嗣后,又投师于当时享有盛誉的平乐郭氏正骨专家郭耀唐先生门下,专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他师承了郭氏家传的理法方药,真谛要诀。青年时代,即开始服务桑梓,独立行医,解民疾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生先后在洛阳、开封、郑州、西安、宝鸡等地,广泛 深入民间,进行医疗活动,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验。当时,河南民生凋敝,盗匪四起,先生与地方长者组织民团自卫,保家安民,一时令群匪不敢觊觎平乐,在乡里四邻享有很高威望。1935年后,先生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结交了一些进步人士,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1938年,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被组织委派,任中共平乐支部书记。1940年后,他以当时中共在平乐秘密工作据点——平乐振华纺织传习厂外事经理和骨伤科医生的双重身份赴上海,一面行医,一面以极大的热情,为抗日救亡活动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工作。这段历史,已经“文革”中河南省相关党组织外调内查所肯定。
四十年代后,日寇南渡黄河,大部分国土沦陷。1945年, 甘肃省著名士绅、民间慈善组织世界红卍字会会长 魏绍武先生慕名邀请,先生赴兰州参加医疗救助活动,先生接受了这一邀请,携眷来兰,开始了在甘肃省长期的骨伤科医疗实践工作。从此,他与甘肃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兰州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大约1946年左右,经当时国民政府考试院考试通过、批准,先生获得由考试院统一颁发、院长戴传贤签署的全国中医师资格证书。1948年,留美博士、年过七旬的甘肃省著名教育家赵元贞校长在一次登山锻炼中,不慎在皋兰山摔伤右腿,致成股骨颈骨折,经先生内外兼治,半年后即康复如初,成为一时传扬之新闻。赵校长感念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遂亲书 “圣手婆心” 四个楷体大字,制成2米多高大红锦旗一面,恭赠先生。
新中国建国初,先生在新成立的兰州中医学会担任主要负责人,他联络同道,共襄盛举,开办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考试,为建国初期兰州市中医队伍的团结、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甘肃省中医院成立,先生放弃了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接受了著名中医 张汉祥先生的邀请,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甘肃省第一所省立中医院骨科的筹建和领导工作。当时,《甘肃日报》第一版刊头新闻发表了先生的工作照片。自此,郭均甫先生将自己多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并逐步以省中医院骨科为基地,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的科学思想和先进技术,功效卓著,在广大患者和群众中产生了有口皆碑的广泛影响,也使得省中医院骨科成为本省乃至西北地区中医骨伤科方面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著名专业科室。为了解除更多伤痛患者的痛苦,进一步发展甘肃骨伤科事业,先生破除家门中积习已久不传外姓的保守思想,主动建议开办中医骨伤科进修班,编写教材,亲自讲课,满腔热情地把家传秘方和独创手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些学员现在都已是甘肃地区及周边省市中医骨伤科学界的领军人物、骨干力量。
此前后凡三十年间,被誉为“圣手婆心”的郭均甫先生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解除了成千上万例患者病痛,影响日益深远,成为兰州市家喻户晓,街谈巷议的社会著名人物,也奠定了先生成为甘肃乃至西北现代中医骨伤科史上,继往开来、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先生一生勤奋,手不释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曾说 “吾六十年未曾惰一日”。性格豪爽,耿直,待人真诚,乐于助人,遇到贫苦病患无力就医者,常减免其费用。对工作、对病人极其认真、负责,可以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上门诊,从未限过号,也从未按时下过班。遇到危重患者,无论何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先生的言传身教,给身边年轻医护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树立了学习楷模。先生虽桃李满门,却并无门户之见。其三个子女,都是先从医学院毕业工作后,再事家学,学生中亦不乏高级西医者。
1977年,郭均甫先生病逝于兰州。甘肃省各界举行了盛大追悼会,许多不知名受惠者自发前来吊唁,其悲切之情,令人动容,仅各界致送的花圈就有110多只,挽联挽幛近百幅,备亟哀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实在不是偶然的。郭均甫先生曾撰写《伤科学讲义》一册,系统论述和总结了 郭氏正骨学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等理论和实践经验,原已有出版计划,后因“文革”而作罢。此外,他还应约写过《治病偏方》、《外科验方》等许多医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登载在当时的《甘肃日报》、《农民报》上,为传播科学知识,反对迷信, 做出了积极工作。
郭均甫先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人才。传人有:郭汉章(侄),西安红十字医院,主任医师;郭焕章(侄),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郭宪章(长子),兰州中医骨伤医院,主任医师、院长;郭允章(次子),甘肃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后调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负责筹建深圳市骨伤科中心);郭毓章(女),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则章(长媳),兰州城关区中医院三院,骨伤科中医师。传承人有:吴中,宁夏自治区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已故),黄绍昌,原省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后调江苏(已故),尚世廉,原省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已故),姚胜年,原省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后调兰州白银区医院;路焕光(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生禄(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已故);宋贵杰(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已故);传至第三代有:李盛华(甘肃省中医院院长、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赵道洲(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承祥(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樊成虎(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陈伯祥(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宋敏(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张晓刚(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潘建西(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院长、兰州市名中医)主任医师,郭景仲(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主任医师,方敬歧(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主任医师,等等;都已成为各自医院的骨伤科骨干和著名的骨伤科医师。
为纪念 郭均甫先生对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奠基开拓性的杰出贡献,缅怀他大医精诚的医学思想,甘肃省中医院为先生制作铜雕工作塑像一座,伫立院内,垂范后世。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