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齐鲁伤寒流派

中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医学,因此学术的传承非常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山东省只有两家,齐鲁伤寒流派是其中之一。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传承

齐鲁大地人灵地杰,名医辈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有三位代表性人物。第一位是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其得以保存流传的晋代医家王叔和。王叔和还有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中医学的第一部脉学著作——《脉经》。第二位是金元伤寒注家成无己,代表性著作是《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他是第一位逐条注释《伤寒论》的医家,因此被称为“伤寒第一注家”。第三位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他曾经是乾隆的御医,著述等身,关于《伤寒论》研究有两部书——《伤寒悬解》和《伤寒说意》。这三位属于对齐鲁伤寒流派做出巨大贡献的古代医家。齐鲁伤寒流派基于齐鲁文化的滋养,继承王叔和、成无己、黄元御等齐鲁名家对伤寒研究的学术渊源,辨析历代医家对伤寒研究的学术观点,以“学用一体,精于思辩”为特点,一直传承至今。

齐鲁《伤寒论》学术研究,在当代则以李克绍先生为代表。《伤寒解惑论》是他的开山之作,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理论体系完整,学术观点独到、地域特色鲜明的齐鲁伤寒学术流派。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学术流派”,就是以李克绍先生的学术思想作为主要载体。

李克绍

李克绍先生(1910~1996),祖籍是山东省牟平县龙泉乡东汤村,出身于农民家庭。读了四年小学及三年高等小学,最重要的他读了五年的“读经补习班”,主要的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从而奠定了雄厚的古文化基础。先生在《伤寒论》研究中作出了如此成就,与他从小读经典的古文化底蕴不无关系。李克绍先生19岁担任小学教师,因感伤农村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状况,于是一边从教,一边学医。1935年参加烟台市中医考试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此弃儒从医。1956年进入灵岩寺中医进修班学习,随后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任教终生。

集中反映先生学术思想的有三部书——《伤寒解惑论》、《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李克绍医学文集》。《伤寒解惑论》的先生的开山专著。《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是老校长王新陆教授提议并主持为我们学校“八老”各写的一本学术经验辑要。《李克绍医学文集》,是先生之子李树沛主持完成的集大成之作,达百万余字。其中,《伤寒解惑论》影响波及海内外,日本医家齐藤等曾经先后两次到山东来拜师,学习《伤寒论》及跟师临床。先生得到了伤寒学术界乃至中医界的公认和很高的评价,湖南中医研究院叶发正研究员所著的《伤寒学术史》一书,在“现代伤寒名家对伤寒学的贡献”中,是这样评价李克绍先生的:“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伤寒著名学家。”这个评价先生受之无愧。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特点

1、独立思考,勤奋治学

李克绍先生开始想学医是要学西医的,因此他买的第一本著作就是日本人编的《西医诊断学》,由汤尔和翻译,汤尔和在《西医诊断学》的序中写到:“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图以结果与人争,无以时……。”先生在看了这段话之后一下子改变了观念,他认为医生看病不就是看疗效,看结果吗?所以李老认为汤尔和讲的没道理,于是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李克绍先生沿袭了齐鲁文化中经学研究注重考证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可谓是博览群书。

2、敢于质疑,绝不迷信

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这是一个辩证关系。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李克绍老师曾讲过一句话,他说“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教材,不要迷信权威,甚至不要迷信张仲景。”李老不是告诉我们要怀疑一切,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哪怕是对《伤寒论》、对张仲景,也要批判地继承。这个治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质疑精神。

举例说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提出一个理论:“自7岁始,每加9岁,如16、25、34、43、52、61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李克绍老师曾经写文章提到,《内经》此语没有道理,纯属形而上学。结果文章发表后,有人写文章批判他,说这正是古人的智慧和《内经》的精华所在。真是如此吗?只要用“实践”检验,真理与糟粕立判。李老对《易经》研究颇深,会用《易经》占卦,但是他却说“不要信,没道理”。人虽老派,思维很新,特别是质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最为活跃的。李老在《伤寒解惑论》所提出的众多反传统观点,与他的质疑和批判治学观不无关系。

3、善于思维,注重创新

李克绍老师的《伤寒解惑论》提出了二十余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无一不是其善于思维、注重创新的结果。举五苓散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膀胱蓄水证,膀胱属太阳,因此又称为太阳腑证,既然是膀胱蓄水,五苓散顺理成章就成为利水剂,甚至是利尿剂,临床上自然主要治疗尿潴留。李老说:错啦!不是水蓄膀胱而是水蓄三焦,三焦属少阳,由此进而否定了传统的太阳腑证的说法。你敢反对传统,全国伤寒界就反对你,李老三焦蓄水的观点当时没有人认可。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李老认为五苓散是调水剂而不是利水剂,一个“调”一个“利”,概念完全不同。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五苓散为什么称“散”?方后注为什么不讲小便利则愈而是“汗出愈”?关键在于,在传统的膀胱、腑证、利尿等陈旧观点的缚束下,临床只有尿潴留和水肿,我们才会想起五苓散。李老曾用五苓散治愈过尿崩症,尿崩症与小便不利的尿潴留正好相反。我曾用五苓散治愈严重的尿床证,小女孩已经十岁,几乎天天尿床,每周达五六次之多,西医各种检查均正常,也服过不少补肾缩尿的中药,无任何效验。刻诊:面色有点白,舌色有点淡,舌苔有点腻,手脚有点凉,诊为阳虚水气代谢失常,用五苓散气化行水,服药十余剂基本治愈。用五苓散治疗尿崩症和遗尿证,开拓了五苓散的辨证论治思维。说明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会对临床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历史看,学术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为什么要回头学习一千八百年前的《伤寒论》?从现实看,我们临床最常运用的是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学习六经辨证?俞根初讲“六经钤百病”,六经真的能“钤百病”吗?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李老说“活泼泼的《伤寒论》”,意思是要把《伤寒论》当作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用它教会学生打鱼(即“渔”)的本领,所以提倡大家不要用“嘴”来读《伤寒》,一定要用“心”读《伤寒》。

齐鲁伤寒流派已初具规模,前期整理了齐鲁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出版了一系列的相关学术著作,不但有李克绍老师的系列著作,还有第二代、三代、甚至第四代学生和弟子的著作。另外,齐鲁伤寒流派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已经转化进入课堂,其学术观点被10余种行业的本专科、研究生教材所采用。以辨证思维培养和临证能力提升为要点,全方位继承李克绍老师的辨证用药特点,也创立了系列新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临床诊治方案。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上一篇:平乐郭氏正骨流派

下一篇:齐鲁内科时病流派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