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少林寺长期以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福建地处南方,故相对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故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南少林”。
南少林在传承过程中集“禅”“武”“医”之大成。武术,同中国古代哲学、军事、艺术各方面有着种种联系,而与伤科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武术的拳种主要是由搏击格斗的实战要求而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演变而来的,武者经常受伤,必需具备防伤治伤技能,因此“少林伤科”早已成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学术流派。
历史渊源
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国境,朝臣官兵抵挡不住,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敌卫国。不料得胜回朝后,康熙却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至此南少林逐渐销声匿迹。有关南少林的具体位置的疑议由来已久,本世纪三十年代,体育史学家唐豪曾为此做过大量的考证工作,后由于历史原因,南少林的问题被搁置下来。现代,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在南少林的发源地福建,被一批有识之士重新提到桌面。古城泉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借助武术热的兴起,搞起了泉州南少林研究,并在东禅寺挂匾确认。1988年,历史上被尊为南少林祖地的莆田,开始着手南少林的查证工作,发现一批与南少林有关的文物古迹,并成立南少林研究会。1991年,莆田对外宣布林泉院为南少林遗址,一时间倍受武林界关注。1993年7月13日,《福建侨报》发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内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闽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等均有福清少林寺的记载。
学术传承
近代南少林骨伤流派,出现一批名家,对学术传承作出重大贡献。
1、林如高(1888~1986) 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顾问、研究生导师、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清代道光年间,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拜南少林高僧铁珠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以“金狮拳”闻名遐迩,冠魁闽中。在习武同时,寺僧还传授正骨治伤秘法,林达年潜心学习,并通读历代骨伤经典著作,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1884年中法海战在福州马尾港爆发,林达年出自爱国义愤,立即乘船奔赴前线,奋勇抢救我军受伤官兵。1902年,福建总督在福州跑马场从马背上跌下,致左股骨骨折,特请林达年就医,经整复固定后,疼痛顿消。此事在福州城迅速传开,一时成为佳话,名医林达年也家喻户晓。
林达年生有五子,均学正骨疗伤之术,悬壶济世,亦颇有名声。五子林邦勋为人诚实厚道,医术精良,受乡里爱戴。林邦勋生林如高、林如阔二子。
林如高自幼聪明好学,祖父林达年视其为掌上明珠。林如高15岁时私塾结业,遂跟随祖父林达年学习正骨技术,林如高热爱中医学,老祖父又耳提面命,悉心传教,经过几载刻苦努力,林如高深得家学真传,医道与日俱增,继承了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技术与祖传秘、验方,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大夫。1913年祖父林达年病逝,并将珍藏的秘方、验方交给林如高。林达年病逝后,林如高继续随父亲林邦勋行医,但没过几年,林邦勋积劳成疾,于1918年亦逝世了。从此林如高继承先祖的遗志,挑起医疗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重担。
林如高临床实践丰富,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及福州及附近几个县,热心为伤病员服务,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75年,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疗腿伤,林老出自对罗将军的敬仰之情和对首长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是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前往治疗。有一次约定复诊,突然大楼停电,电梯无法使用,林老怕耽误给首长治疗,徒步登上九楼,打蜡的地板一步一滑,林如高索性脱下鞋子,赤脚一步一步去登楼梯,当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两颊通红、微微喘息的林如高突然出现在罗瑞卿将军面前时,这位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都没有掉过眼泪的硬汉,也感动得眼眶湿润了。
经过林如高的精心治疗,罗瑞卿将军的腿伤有了明显的好转,拄着拐杖能走一二百米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得知罗将军治疗情况后指示:把林如高老中医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遵照周总理指示精神,1975年起,福建省卫生厅先后派张安桢、王和鸣等与林子顺医师一起整理林如高的正骨经验,1977年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一书,以后又相继整理出版了《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练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伤敷药法》、《骨伤资料选编》以及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在编写这些论著的过程中,林如高毫无保留地贡献了祖传秘、验方一百多个。这些作品均先后获全国、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林如高老中医思想解放,重视培养骨伤科后继人才,他晚年致力于中医骨伤科教育事业,兼任骨伤研究生导师,认为这是加快骨伤科队伍建设和培养高水平的骨伤科人才的重要措施。他还十分重视基层骨伤科队伍的建设,不仅培养自己子孙后代从事医务工作者20余人,还先后举办20期福建省中医正骨进修班,为本院及海内外培养了1000多名中、高级骨伤科医生。
为了继承和发扬林如高的医术,表彰他对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建树,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福州市建立了以林如高名字命名的正骨医院。林如高正骨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学术界也享有很高声望。当人们问他学术渊源与将来打算时,他谦逊地说:“我的经验来自人民,应当献给人民。”
2009年5月《福州市林氏中医骨伤世家》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林氏骨伤疗法》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章宝春(1913-1982) 浙江杭州市人,曾任原龙溪地区中医院(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章宝春深研中华医学,特别是对跌打损伤、骨折、脱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验方,是我省名老中医、骨伤科名家。曾任漳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福建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漳州地、市科协委员,福建省和龙溪地区医学会理事,并多次被评为省、地、和医院先进工作者。
章宝春小学毕业后,由亲友介绍到上海拜周荣江为师习武学医。周系少林寺“铁鞋和尚”之高徒。宝春在跟师学艺七年中,集中精力,精心钻研,勤学苦练,练就一身少林武功。他体魄健壮,力气过人,会“叠千斤罗汉”,能耍“钉山打石”,尤其精于拳脚及刀枪等武术,还学得一套治伤疗法及药理处方。1938年出师,经举荐加入少林国术团,成为其中一要员。当时正值日军侵扰我中华,他随少林国术团行医卖艺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所到之处为众多骨伤科患者诊疗,解除群众的疾苦。1940年初离开少林国术团,与妻子林惠珍在厦门、漳州一带行医卖艺,为群众接骨疗伤。由于他医术高明,获得群众信任。不久即在漳州、厦门两地开设“章宝春伤科诊所”,并落籍于漳州开始收徒传医授艺。他爱护青年学徒,除尽心传授医术外,还经常带学徒外出实践,行医于周围乡村,为村民疗伤治病。由于他医德好,医术高,伤病者经他诊治,都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声誉很快传开,尤其是他对患者不分贵贱均热心应诊,且贫不计资,还常为贫困患者免费行医施药,因而求医者日渐增多,声誉也日高。
解放后,章宝春继续在漳、厦两地行医。1951年3月由福建省卫生厅发给伤科中医师执照,当时由省直接发执照是少有的。章宝春虽然有此声誉,但他还是谦虚谨慎,在医术上精益求精认真研读医书名著,总结医疗实践经验。不久又参加厦门第二期中医进修班学习,系统地学习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获得了丰富医疗知识和提高医疗技术。
1955年6月,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他加人漳州市中医第五联合诊所。章宝春主要担任伤科医师,他在工作中继续努力探索和宣传祖国的医学遗产,积极开展卫医疗业务。1956年漳州市中医第五联合诊所经上级批准,改办为漳州市中医联合医院。1959年该院被龙溪专署接管,改称为龙溪专区中医院(即今漳州市中医院),章宝春也随之为该院中医骨伤科医师,并为中医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后提任为该院伤科主任、副院长等职务。
章宝春在医疗工作中,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原则。他强调骨伤科要与经络脏腑相联系,不能脱离整体性;辨证要严谨细致,寻根究底,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获得医疗效果。他对骨与关节的生理解剂位置,了如指掌;在临床实验时做到望之能辨其大体,摸之能辨其病症。他手法基本功熟练。尤其是正骨手法操作稳准而轻巧,因此,在骨伤科的诊疗效果卓著迅速,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章宝春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探索和临床实践,还自制了许多疗效卓著,声誉远扬的伤科丹、膏、丸、散,如“章宝春风伤膏”、“推伤药酒”,“复方活血散”,“润肺化厘散”等等。这种药品在骨伤科应用,疗效显著,成为医院伤科必用药。特别是“风伤膏”药物在海内外亨有盛誉。
为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他不遗余力总结历年的实践经验,潜心撰写医学论文。先后作有《论拔罐疗法及其作用》,《中医伤科对内伤伤筋的治疗》等十多篇,刊载于《福建中医药》。1974年编写的《多层小夹板固定法》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畅销省内外及港澳地区。1975年起,由章道胜医生协助编写的《章宝春伤科临床经验》一书,于1982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受到龙溪专署的表彰。“辽宁中医”杂志也于1982年,刊载他的“闭合手法再折治疗陈旧性肱骨髁50例”。他的《中医手法治疗冻结肩40例体会》一文,曾在全国中医正骨手法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介绍。
为发扬光大中华医术,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他在医疗过程中先后带徒授艺50余人,有部分人在医学上得以成就.成为后继之秀。同时,他还受聘于龙溪卫校伤科及省、地举办的骨伤科学习班教师。他执教严谨,悔人不倦,把自己长年积累的医学所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两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章宝春虽然没有经过正规学校的学习,也无高深学历,但他凭着治病救人,扶伤解痛,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精心钻研医疗技术,树立优良医德医风,博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他坚信共产主义信念一贯拥护共产党,经党组织长期考察,于1982年5月被批准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因病逝世,享年69岁。
3、庄子琛(1910-1993) 福建省泉州市人,原泉州市正骨医院(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福建省著名老中医,曾任中华医学会中医外科学会委员、福建省中医学会理事、泉州市中医学会顾问、福建省武术协会委员会理事、泉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庄子琛出生于泉州北门普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渊源、10岁随其父庄九学习南少林武术,并兼学中医骨伤科专业及重要成药的制作。18岁开始行医,1934年自行开设骨伤科诊所、普安堂药房,1957年参加新华联合诊所,1958年加入第五联合诊所,1960年在泉州市人民医院任骨科医师,1962年10月调回正骨医院。1980年任泉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退休后,从事医武的研究整理工作,并创办了泉州首家南少林武术馆——剑影武术馆,1982年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
庄子琛研究以穴论治的伤科治疗方法,验方如化瘀丸、川珠散、久伤散、活血酒、吊膏等成药均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定,并被收录在《庄子琛骨伤科经验选》一书中。
4、余添辉(1892—197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龙岩市第一家中医院伤科创办人。1910年余添辉18岁时,正式拜龙岩一代武术宗师徐秀环为师。徐秀环在继承弘扬少林八步、少林十八步等传统少林武术的基础上,自创龙拳(五兽拳)流传于龙岩、闽南等地及南洋群岛,成为福建武术名师,曾任龙岩县第一届副县长。余添辉为徐秀环大师的首席徒弟,练武期间,兼行医治伤。1954年余添辉在龙岩新罗区城关正式开办《余添辉伤科诊所》,同时开始将疗伤经验传授给儿子余占鸿、余占煌、余占河三兄弟。
1958年元旦龙岩县中医院成立,余添辉携余占鸿、余占煌进入县中医院,创办龙岩市第一家中医院伤科。1966年6月余占鸿儿子余庆阳进入龙岩县人民医院骨伤科跟师学习连续三年。1969年跟师毕业,成为余氏骨伤的第三代传人。
余庆阳1950年8月出生,1977年9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现任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龙岩市创伤研究所所长。曾任龙岩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余庆阳从事骨伤科医疗工作54年,1999年任福建中医学院兼职教授,2001年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05年评为龙岩市名中医, 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骨伤科医生33名,研究生6名,直接带教进修、实习生43名。
学术发展
1、承前启后,发扬南少林骨伤精髓 为了继承与发扬林如高老中医学术思想,自1975年起张安桢、王和鸣相继师从名老中医林如高先生,学习与总结整理林氏骨伤科经验,深得其精髓,配合林如高儿子林子顺医师等先后编写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林如高骨伤敷药法》《林如高骨伤验方歌决方解》《练功三十六法》《伤科内伤诊治法》《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林如高骨伤验方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如高》《林如高年谱》《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等多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为使林氏正骨经验进一步发扬广大,有更多的受益者,1979年开始将林如高医疗经验分为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手法等部分输入计算机,研制《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从而开创了“骨伤与电脑”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先河,经国内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林如高计算机软件的研制成功,使林如高的医疗经验以“活”的形式保存下来,1982年荣获福建省科学进步奖。1985年张安桢、王和鸣、林子顺医师等根据林如高骨伤验方研制“麝香正骨酊”,获得中药新药证书与福建省优秀产品奖,2000年获国家药准证书,产生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林氏正骨第三代主要传人王诗忠、蔡树河、陈水金、杨文亮等在陈立典校长带领下创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设床位750张(现开放300张),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章宝春的传人有章道胜、陈鲁峰、林乔龄、陈定家、谢强、庄志强、李毅嵩、章瑾等,他们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该院骨伤科设300张床位,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名科。泉州南少林骨伤流派传人有刘联群、徐福东、陈长贤、李明雄、廖聪龙、庄诗详等,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设骨伤科床位600张,该院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名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审时度势,首创我国第一个骨伤专业 1978年,张安桢、王和鸣调入福建中医学院后,在林老支持下,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骨伤疾病的需求,于1981年,在国内首先创办骨伤专业,在全国产生影响。之后,其他中医院校也相继建立了骨伤系或中医骨伤专业,为培养中医骨伤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1985年福建中医学院建立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点,林如高、张安桢、王和鸣为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张安桢、王和鸣主编的教材与专著《中医伤科学基础》(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中医正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骨伤内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中医骨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中医骨伤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骨伤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12)中,汇入林如高的医疗经验与秘验方。1989年“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与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年“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林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张俐博士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院长,李楠博士任骨伤教研室主任,修忠标博士任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副主任。
3.开拓进取,南少林骨伤科走向世界 林如高还十分重视骨伤科队伍的建设,不仅培养自己子孙后代从事医务工作者20余人,还先后举办20期福建省中医正骨进修班,为本院及海内外培养了近千名中、高级骨伤科医生。为继承、传播林如高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1988年4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国际林如高骨伤研究会成立。继而,在海外先后成立了美国(国际)林如高骨伤研究会(1992.7)、香港(国际)林如高骨伤研究会(1993.3)、新加坡林如高骨伤研究会(1996.8),1992年在香港还成立了“海外林如高骨伤研究中心”。林子顺主任医师及儿子林秋硕士在美国创办纽约中医骨伤针灸中心,女儿林星、女婿陈冠福医师均在该中心工作。林秋于1991年任美国林如高骨伤科针灸学会会长,2004年任世界骨伤专家协会(美国)会长、世界杰出人才学会(美国)会长,被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等评为“世纪骨伤杰出优秀人才”。
在海外著名南少林骨伤流派林如高的传人还有谢存灼、陈忠良、张大勇等。谢存灼现任新加坡中医存灼医务院院长、新加坡(国际)林如高学术研究会会长、新加坡武术教练协会太极推手总教练等职,荣获新加坡“第五届全国国术擂台赛”太极推手甲级冠军。香港陈忠良医师现任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并被聘为院士,主编《健脊基本法》,联合国第43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授予“传统医学终身成就奖”(2005年12月斯里兰卡首都哥伦坡),世界传统卫生组织授予国际医药杰出学者,世界自然医学组织、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授予“人类自然医学辉煌成就奖”(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授予“尚天裕国际科学特别贡献奖”(2005年8月连云港)。张大勇作为中国国家体委外派武术专家,任菲律宾国家武术队教练、菲律宾总统保镖人员武术教练,并在马尼拉从事武术和医术研究,开设中国骨伤科医院。他将学习林如高南少林医武结合的心得写成《功夫整脊》、《功夫指诊》、《功夫推拿》、《功夫足按》四部著作。林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陈宇城(澳大利亚)、陈美娥、曹光裕、张爱平、谢幸财、陈国全(新加坡)、余丹丹(新西兰)、黄胜杰(马来西亚)、林帆(德国)、李学正(瑞士)等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南少林骨伤流派已在海内外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