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五脏--肾

五脏--肾

肾的实体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称:“腰者,肾之府。”《灵枢·本藏》记述了肾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
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下注于膀胱,而后排出体外。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大量水液中的有用成分亦随废液下注膀胱而排出,表现出小便量多浑浊等症。

     三是肾司膀胱之开合,控制尿液的排泄。一般肾阳气化主开,肾气固摄主合,开合适时有度,使尿液得以正常排泄。若肾之开合失调,即可出现尿少、尿闭,又可出现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遗尿、尿失禁或小便余沥,形成全身水液代谢的异常。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调节呼吸,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其中呼气是依靠肺的宣发作用,吸气是依赖肺的肃降作用,但吸气的降纳,必须依赖肾气为之摄纳,如此呼吸才能通畅、调匀,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故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症》在对肾主喘(《素问·逆调论》)机理的发挥时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何梦瑶《医碥》更明确地指出:“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肾的纳气功能,首先以经络的联系为其基础。《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通过经络,使肺与肾之间紧密联系,由肺吸入清气,依靠肺气肃降、肾气摄纳,由上而下归于肾。其次,肾主纳气,亦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肾有两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即把纳气亦作为肾司封藏的一个方面。肾主纳气的功能,对维持人体呼吸运动的通畅、调匀有重要意义。只有肾中精气充盛,摄纳有权,吸入之清气能够下归于肾,呼吸才能调匀。如肾之精气不足,摄纳无权,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喘息气短、气不接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症,临床称之为“肾不纳气”,治疗则以补肾纳气为主。

    (二)肾的生理特性

     1.肾者主蜇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蜇是指自然界昆虫、兽类的冬眠现象,此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是说肾之生理特性像冬令阳气下潜,万物收藏,百虫伏蛰,地户封闭一样而藏伏,是封藏的根本。封藏之性可体现在藏精、纳气、固胎、主司月经及二便等多个方面。肾主藏精,宜藏而不宜泻;肾主命火,宜潜而不宜露。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之封藏失职就会发生遗精、早泄、喘息、滑胎、崩漏、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大便滑脱不禁等症。正由于肾之性在于封藏,其病理多为封藏失职,精气外泄而呈现虚证,故治疗则宜补养精气而兼以固秘。诚如叶天士所言:“非涩无以固精。”

     2.肾为水火之宅

     肾主封藏,人的精气藏于肾,阴阳水火也宅居于肾,以肾为根基。故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云:“命门(肾)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理虚元鉴·卷之一》曰:“肾之为脏,合水火二气,以为五脏六腑之根。”正由于肾为水火之脏,真阴真阳为人身脏腑阴阳之根本,所以,全身水火阴阳失调之病变,常与肾之阴阳失调有关,重视对肾的调理是其治疗大法之一。另外,肾为水火之宅,故对肾阴阳失调的病变,在治疗时当重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仅要“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

|<< << < 1 2 3 4 5 6 7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  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特性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五脏--肝        下一篇:六腑--胆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