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水通淋。主治痈肿疔疮,瘰疬,乳痈,目赤肿痛,咽痛,小儿惊风,哮喘,癫痫,各种癌症,蛇虫咬伤,水肿,疝气,热淋,砂淋。
1.《生草药性备要》:炒食消痰疮,浸酒内伤亦可。
2.《得宜本草》:主治热病劳复。
3.《医林纂要药性》:泻肝、胆、肾命相火之邪,解一切热毒,金石药毒。…'定小儿惊悸,治吐血、衄血,涂火疮热毒。
4.《百草镜》:清热,治痈疽肿毒,疔疮,疬瘴,跌扑,疯犬伤,七种疝气,痔疮劳伤。
5.《本草求原》:主内伤痰火。消瘰疬(煎猪肉食),恶疮,浸酒佳。
6.《增订治疔汇要》:能软坚。
7.《分类草药性》:治痒子瘰疬,消肿毒,两乳不通,涂板疮。
8.《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能利水通淋,解毒。治尿酸结石,小便淋沥不清。外用治痈疽及蛇虫咬伤等症。
9.《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消肿止血,敷乳毒,(治)腹痛,水肿,目赤肿痛;犬咬伤。
10.《贵州民间方药集》:清热解毒,平喘,定惊。治小儿惊风,盐吼,癫痫,腰痛,九子疡,眼翳。
作用
药理作用:天葵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脾、膀胱经。
1.《医林纂要·药性》:“酸、咸,寒。”
2.《本草求原》:“甘、淡,平。”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寒,味甘,无毒。入脾、小肠、膀胱经。”
4.《陕西中药志》:“入肾经。”
5.《安徽中草药》:“性寒,味苦、微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点眼。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