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凉血消风散
【组成】当归1钱,生地1钱,防风1钱,蝉蜕1钱,知母1钱,苦参1钱,胡麻1钱,荆芥1钱,苍术1钱,牛蒡子1钱,石膏1钱,甘草5分,木通5分。
【功效】疏风清热,除湿止痒。
【主治】风湿热毒浸袭肌肤,致患瘾疹,湿疹、风疹。
【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8分,食远服。
【用药禁忌】服用本方时,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
【临床应用】①急性肾炎《浙江中医杂志》(1986;9:392):用本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00例,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表所致,方用荆芥、防风、大力子、当归、苍术各10g,蝉衣、生甘草、木通各5g,苦参、生地、茺蔚子各10-20g,知母5-10g,石膏20-30g。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车前子;疮疡加紫花地丁、蒲公英。15天为1疗程。经1疗程服药后,81例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检正常),10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红细胞均在+以下),5例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4例无效。总有效率96%。②湿疹《新医药学杂志》(1976;8:15):治疗湿疹44例,药用:荆芥3g,防风4.5g,当归6g,生地9g,苦参6g,蝉衣3g,苍术1g,厚朴1.5g,僵蚕3g,藿香3g,知母3g,牛蒡子4.5g,木通1.5g,甘草1.5g,石膏18g,薄荷1g。每日1剂。对皮损较重者,外用新鲜马齿苋进行湿敷。服药最少者5剂,最多者23剂,平均20剂。结果近期治愈(症状及皮损全部消失)38例,基本治愈(仅残留少许皮损,自觉症状基本消失)6例。对渗出型皮损者效果较好。治疗中,须饮食清淡,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各家论述】《中药方剂学》: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故方中以荆芥、防风、牛子、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的风邪为主药;由于因湿热相搏而致水液流溢,故以苍术之辛苦温,散风祛湿,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止痒,木通渗利湿热为辅药;风热客于皮肤涉及血分,又以当归和营活血、生地清热凉血,胡麻仁养血润燥,石膏、知母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均为佐药;甘草解毒并能调和诸药为之使。合用有疏风清热,除湿消肿之功。
【附注】凉血消风散(《外科大成》卷四)。
消风散--处方来源: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方剂名称】消风散
【处方】荆芥穗(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去皮.一钱) 白僵蚕(炒.去丝.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藿香叶(一钱) 蝉蜕(一钱) 厚朴(一钱) 羌活(一钱)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颈背拘急,鼻涕声重,耳作蝉鸣,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并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消风散--处方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名称】消风散
【处方】荆芥穗、甘草(炒)、川芎、羌活、白僵蚕(炒)、防风(去芦)、茯苓(去皮用白底)、蝉壳(去土.微炒)、藿香叶(去梗)、人参(去芦),各二两。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陈皮(去瓤.洗.焙),各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运,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棱骨痛,旋运欲倒,痰逆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三服,便觉轻减。
如脱着沐浴,暴感风寒,头痛身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可并服之。
小儿虚风,目涩昏困,及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半钱,并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消风散--处方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方剂名称】消风散
【处方】荆芥穗 甘草(炒)芎藭 羌活 白僵蚕(炒)防风(去芦)茯苓(去皮,用白底)蝉壳(去土,微炒)藿香叶(去梗)人参(去芦)各6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陈皮(去瓤,洗,焙)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理气化湿。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棱骨痛,旋晕欲倒,痰逆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6克,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三服,便觉轻减。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消风散--处方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方剂名称】消风散
【处方】川芎 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僵蚕 蝉壳各30克 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制)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治风痰风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实呕逆,旋晕,口歪搐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茶清调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消风散--处方来源:《医宗必读》卷六
【方剂名称】消风散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声重。
【用法用量】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1茎,煎至180毫升服。
【摘录】《医宗必读》卷六
消风散--处方来源:《伤科汇纂》卷十七
【方剂名称】消风散
【处方】人参 防风 川芎 厚朴 南星 半夏 桔梗 肉桂各3克 当归 黄芩 白芷各6克 羌活 独活各4.5克 柴胡2.1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加童便适量,煎服。
【摘录】《伤科汇纂》卷十七
消风散--处方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
【别名】神应消风散
【组成】香白芷1两,全蝎1两(去尖),人参1两。
【主治】大风。
【用法用量】每服2钱,中午间止吃粥,晚间不吃夜饭,次日空心温酒调下。早饭放迟吃,身上微燥为妙。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药禁忌】忌生姜、胡椒,一切性热之物;须令病人别居静室,断酒戒色,耐性宽心。忌一切发风动气、荤腥、盐、酱、生姜、胡椒、生冷、性热之物。止素食淡饭糜粥乃可治疗。
【附注】神应消风散(《金鉴》卷七十三)。第一日服本方;第二日服追风散;第三日服磨风丸。
消风散--处方来源:《马培之医案》
【组成】荆芥1钱,当归5钱,防风1钱,苦参1钱,白芷8分,川芎5分,甘菊1钱半,蒺藜3钱,浮萍1钱,大胡麻3钱,蔓荆子5钱。
【主治】疠风。肺经受毒,身面白斑麻木,汗孔不开,起于面者。
消风散--处方来源:《幼科金针》卷上。
【组成】防风、荆芥、羌活、蝉蜕、川芎、藿香、陈皮、甘草、桔梗、僵蚕。
【主治】小儿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勿乳,不能开口呼吸。
【用法用量】茶调服。
【制备方法】上为末。
消风散--处方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荆芥、僵蚕、蝉蜕、防风、连翘、甘草。
【主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鼻嚏声重,皮肤瘙痒。
消风散--处方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组成】明矾3钱,蛇床子3钱,皮消3钱,桃丹(水飞)1钱5分,白鲜皮3钱,地肤子2钱,羌活,独活1钱,土荆皮2钱,荆芥1钱,白附子1钱,白芷1钱。
【主治】一切皮肤作痒,或起疙瘩,或破烂流黄水,游散不定。
【用法用量】用烧酒、醋和搽。
【制备方法】晒脆为细末,
消风散--处方来源:《青囊秘传》
【组成】烟胶2斤,苦参2斤,大枫子肉200粒,小麦(炒黑)8合,明矾半斤,枯矾半斤,花椒半斤,硫黄8两,樟冰4两,升药底1斤,蛇床子半斤,炒红砒1两。
【主治】风癣远年者。
【用法用量】外用。
【制备方法】上为末。
消风散--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别名】人参消风散
【组成】荆芥穗2两,甘草(炒)2两,芎藭2两,羌活2两,白僵蚕(炒)2两,防风(去芦)2两,茯苓(去皮,用白底)2两,蝉壳(去土,微炒)2两,藿香叶(去梗)2两,人参(去芦)2两,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半两,陈皮(去瓤,洗,焙)半两。
【主治】风湿上攻,或外侵肌肤,头目昏痛,痒瘾疹,眼痒昏涩,耳鸣咳嗽,偏风,小儿疮疹,急慢惊风,胎风赤烂,妇人血风。
【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3服,便觉轻减。如脱着淋浴,暴感风寒,头痛身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调下,温酒调下亦得,可并服之。小儿虚风,目涩昏困,及急慢惊风,用乳香、荆芥汤调下半钱,并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风热则表实,实者宜散之,荆芥、芎藭、防风、羌活皆辛散也;表实例里虚,虚则宜补之,人参、甘卓、茯苓皆甘补也;风盛则气壅,厚朴所以下气,陈、藿所以泄气;风热生痰,治以僵蚕;表热留连,治以蝉退。②《医方集解》:此足太阳、手太阳药也。羌、防、荆、芎之辛浮,以治头目项背之风;僵蚕、蝉蜕之清扬,以去皮肤之风;藿香、厚朴以去恶散满;参、苓、甘、橘以辅正调中,使风邪无留壅也。
【附注】人参消风散(《卫生宝鉴》卷九)。本方去人参,加雄黄,名“雄风散”。(见《中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