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方剂 --> 中药方剂D --> 地黄丸

地黄丸

地黄丸用于滋肾,阴,补肝血。主治肝肾阻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遗精早泄,消渴引饮,小便频数,尿血便血,虚火牙痛,齿龈出血,须发早白;妇女月经先期,经来量少;小儿囟开不合,羸瘦骨蒸,行迟、语迟、齿迟,舌红少苔,脉细数。现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以及各种肿瘤晚期属肝肾阴虚者。此外用于养生保健,抗衰老,治疗早衰所表现的各类证候。

【处方】熟干地黄1两1分,山茱萸(连核用)1两,白芜荑1两,白芍药(锉,微炒)1两,代赭石(醋淬,煅5-6次)1两,干姜(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白僵蚕(去丝嘴,炒)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经不调,每行数日不止,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少味,累年无子。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心酒送下,日3次。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阴;山茱萸气味酸微温,入足厥阴;白芜荑气味辛平,入手足阳明、足太阴;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白芍药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代储石气味甘平,入手少阴、足厥阴;厚朴气味辛温,入足阳明、太阴;白僵蚕气味辛咸平,入手足阳明,能引药入络。温酒送药,亦引入经络也。此妇人月经不调,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无味,累年无子者,急宜治之,使血气冲和,否则终身不孕育也。

【摘录】《本事》卷十引庞老方

地黄丸--《鸡峰》卷二十一

【处方】熟地黄4两,牛膝4两,干山药2两半,覆盆子2两半,枸杞子2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昏涩。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早晨空心酒送下。

【摘录】《鸡峰》卷二十一

地黄丸--《鸡峰》卷十三

【处方】生地黄1两,人参半两,白芍药半两,当归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退热安神,养营卫。主心热太过,三焦不顺,夜卧不寐。

【用法用量】临卧浓煎淡竹叶汤嚼下1丸。常服养营卫,用人参汤下。

【注意】有虚热者,宜服此药。

【摘录】《鸡峰》卷十三

地黄丸--《鸡峰》卷十一

【处方】菖蒲4两,蜜半两,生地黄汁1中盏。

【制法】上研为膏,蒲黄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心经热。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新水化下。

【摘录】《鸡峰》卷十一

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当归(切,焙)1两,阿胶(炙令燥)1两,黄耆(锉)1两,艾叶(炙)3分,生姜1分(切,炒)。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血露不断。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酒或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处方】熟干地黄(新润者,焙)1两,泽兰(嫩者)半两,肉苁蓉(酒浸,切,焙)半两,山芋半两,石斛(沉水者)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透)半两,蛇床子(炒)半两,柏叶半两,艾(嫩者)半两,续断半两,卷柏(汤浸,洗)半两,五味子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血气衰弱,子脏风冷,妊娠数堕。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晚间生姜、艾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黄耆(锉)1两,人参1两,荆芥(去梗)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栀子仁1两,干薄荷叶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诸疮。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地黄丸--《本事》卷十

【别名】赤芍地黄丸、抑阴丸、断欲丸

【处方】生干地黄2两,柴胡(去苗,净洗)半两,秦艽(净洗,去芦)半两,黄芩半两,赤芍药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尼师寡妇,独阴无阳,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厥阴脉弦长而上出鱼际。

【用法用量】赤芍地黄丸(《医学入门》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地黄丸  补肾地黄丸  九味地黄丸  补骨脂丸  干地黄丸  地黄煎丸、生地黄丸  菊花丸  赤芍地黄丸  抑阴丸  断欲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地黄二至丸        下一篇:大麦敷方

>> 返回中药方剂D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