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S正文

生姜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Shēnɡ Jiānɡ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原形态】

姜(《吕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花萼管状,长约1厘米,具3短齿;花冠绿黄色,管长约2厘米,裂片3,披针形,略等长,唇瓣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稍为紫色,有黄白色斑点;雄蕊微紫色,与唇瓣等长;子房无毛,3室,花柱单生,为花药所抱持。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开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本植物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炮制】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

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生姜

下一篇:莎木面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