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壳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和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 deHaan的甲壳。秋季捕捉,蒸或煮熟后,将壳揭开,去掉肉,干燥。产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
【中药名称】螃蟹壳
【中药学名(拉丁名)】ERIOCHEIRIS CONCHA
【别 名】方海、蟹壳
【所属功效类】活血化瘀药
【科属】动物药
【分布区域】产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
【来源】
本品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和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 deHaan的甲壳。(《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本品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干燥体。(《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分布产地】产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
【入药部位】动物
【采收加工】
秋季捕捉,蒸或煮熟后,将壳揭开,去掉肉,干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春、秋两季捕捉,将肢体捆起,晒干或烘干,防止生蛆变质。(《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表面杏黄色或浅黄色,内表面黄白色或浅白色,质坚硬。气微腥,味咸。(《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本品略呈方形而扁,大小不一。完整者背面甲壳隆起,表面起伏不平,前方有两排并列的疣状突起,其中部有“H”形的凹陷。前缘两眼窝间有四枚齿突,眼窝外侧缘各有四枚锯齿。腹部扁平,七节,雌体呈圆形,雄体呈三角形。螯足1对,钳状,粗壮,绒毛发达;步足四对,有毛,足端尖锐似爪。外壳硬脆,体内疏松。味腥微咸。(《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性味归经】
酸,寒;有毒。(《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咸,寒;有小毒。(《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药材功效】
破瘀,消积。(《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散淤血,清热解毒。(《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药材主治】
用于瘀血积滞,乳痈,胁痛,腹痛,冻疮。(《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用于铁打损伤,黄疸,漆毒。(《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用法用量】
6-10g,研末冲服。外用适量,研细末调敷患处。(《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5-15g,或遵医嘱。(《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禁与柿(柿蒂)及荆芥配伍。服蟹肉过敏者忌用。(《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置干燥通风处,防虫蛀。(《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中药配伍】
①治蓄血发黄,胸胁结痛而不浮肿者:蟹壳煅存性,黑糖调,无灰酒下三钱,不过数服效。(《本经逢原》)
②治血崩甚而腹痛:毛蟹壳烧存性,米饮下。(《证治要诀》)
③治妇人乳痈硬肿:蟹壳灰一服即散。(《本经逢原》)
④治蜂虿伤:蟹壳烧存性,研末,蜜调敷。(《证治要诀》)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捣碎。(《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
取沽净细沙置锅内加热后投入净方海,炒至甲壳呈红色或深红色时取出,投入适量醋使焠煅,取出晒干,除去细沙。(《辽宁省中药材标准2009版》)
【道地性】非道地
【相关论述】
1.《纲目》:烧存性,蜜调,涂冻疮及蜂蚕伤;酒服,治妇人儿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积。
2.《本草崇原》:攻毒,散风,消积,行瘀。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