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M正文

毛薯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Máo Shǔ

【别名】参薯、黎洞薯、大薯、薯子(《广州植物志》),脚板薯、鸡窝薯(《南宁市药物志》),红毛薯(《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冬初挖掘,洗去泥土备用。

【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质,长达60厘米,形状和颜色多种。茎锐四方形或有4狭翅,平滑无毛。叶对生;叶腋内常有零余子;叶片心状卵形至心状长圆形,裂片近圆形,长8~16厘米。宽5~8厘米,先端锐渐尖,基部心形,有脉7~9条。雄花序腋生,狭圆锥形,长20~30厘米;花淡绿色,互生于Z字形、丛生而为总状花序式的短穗状花序上,长1~1.5毫米;雌花序为简单的穗状花序。蒴果革质,椭圆形,有3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南宁市药物志》:块茎能促进溃疡的肉芽生长。并有收水生肌,使疮面结疤作用。研末治汤火伤及面部烂疮。配猪腱肉服,治眼珠突出,俗称螃蟹眼。

②《广西药植名录》:补脾肺,涩精气,消肿,止痛。

【摘录】《*辞典》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毛麝香

下一篇:木本猪毛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