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名独活,至易蛀,宜密器藏之。
2.《本草图经》:独活、羌活,今蜀汉出者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作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神农本草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一说按陶
【拼音名】Dú Huó
【英文名】Root of Doubleteeth Pubescent Angelica
【别名】胡王使者、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肉独活、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香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当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A.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A.pubescens auct. Non Maxim.]
采收和储藏:育苗移栽的在当年10-11月,直播的在生长2年后收获,挖出根部,去除枯萎茎、叶、抖去泥土,摊晾干水气后,堆放炕楼上,用柴火熏炕,炕干至五成干时,将每枝顺直扞拢,扎成小捆,炕至全干即成。一般1mh2产量为33750-50650kg。
【原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类圆柱形,棕褐色,长至15cm,直径1-2.5cm,有特殊香气。茎高1-2m,粗至1.5cm,中空,常带紫色,光滑或稍有浅纵沟纹,上部有短糙毛。叶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长20-30(-40)cm,宽15-25cm;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成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开展,背面无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5-18cm,宽3-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有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叶轴下延成翅状,侧生的具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有短柔毛;痛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无毛,偶被疏短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5-16(-20)cm,密被短糙毛;总苞片1,长钻形,有缘毛,早落;伞辐10-25,长1.5-5cm,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总苞片5-10cm,阔披针形,比花柄短,先端有长尖,背面及边缘被短毛;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先端内凹;花柱基扁圆盘状。果实椭圆形,长6-8mm,宽3-5mm,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棱槽间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四川、湖北及陕西等地的高山地区已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潮湿气候,耐寒,宜生长在海拔1200-2000m的高寒山区。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黑色灰泡土、黄沙土栽培,不宜在土层浅、积水地和粘性土壤上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或直播。10-11月采收果育,晒干脱粒,贮藏备用。育苗移栽:撒播,开1.3m宽的高畦,每1hm2用种子60-75kg,与火灰。人畜粪水拌成种子灰撒播畦面,薄盖火灰或腐殖质土,后覆草,保持土壤湿润,。待苗出齐后,揭去覆草,于冬季倒苗后或第2年3-4月解冻后进行移栽,按行穴距各33cm挖穴,每穴栽1-2株,压紧泥土。冬季栽种,盖土宜厚,每1hm2需种苗9000-150 000株。直播,冬播在10-11月采收种子后立即进行,春播在3月,按穴距33cm挖穴,每1hm2用种子约15kg,与火灰、人畜粪水拌成种子灰,匀撒穴内,盖细土约2cm。亦可用根芽繁殖。
田间管理 移栽苗在5、6、7月各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在出苗时和夏季植析封畦前畦前进行,施人畜粪水为主,适当施尿素和饼肥。直播在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中耕除草,春、夏季施人畜粪水或尿素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