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D正文

地丁

约4毫米。先端浑圆。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草地上残河沟边草地上。分布广东、广西、浙江、江西。

【性状】

①紫花地丁

又名:堇菜地丁。为植物紫花地丁或犁头草的带根全草。市售品多皱缩弯曲成不规则的团块,主根数条,长3~5厘米,直径1~3毫米。表面皱缩而粗糙,土黄色,波状弯曲,具须根痕。地上部分呈深绿色至绿黄色,叶柄细长,扭曲,叶片极皱缩,用热水浸软摊开后,呈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全体被毛。花茎细长,顶端常具三裂蒴果,内含多数种子,长圆球形,淡黄棕色。质脆易碎。气微臭,味微苦而涩并稍粘。以色黄绿、整齐、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②甜地丁

又名:米口袋地丁、萝卜地丁。为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带根的全草。主根呈纺锤形、长锥形或长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红棕色至土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多少扭曲,或有残存的支根及须根,皮孔横生,稍突起,呈点线状,色稍深。上端有多数基生叶。叶为羽状复叶,叶柄细长,小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被白色柔毛,多呈灰绿色。有时可见圆筒形的荚果,表面密被柔毛,开裂或不开裂。主根质坚而稍韧,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极多,乳白色,内面不平坦,微显颗粒状,乳黄色,并有放射状花纹,气微臭,味淡而梢甜。以根粗壮而长、叶绿,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东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③龙胆地丁

又名:华南地丁,为植物华南龙胆带花的全草。多干燥皱缩成不规则团块,根部土黄色。用热水浸软,摊开观察:茎自基部丛生,多数,紫红色,顶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黄绿色的钟状花。叶两两对生,长圆形至长椭圆形,叶柄较短或无;近基部的叶密集,形状较大,上部的叶稀疏,形状较小。质地较脆而易碎。有青草气,味淡而稍苦。以株矮小,叶色青、花色紫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份】紫花地丁全草含甙类、黄酮类、蜡(为蜡酸及不饱和酸等的酯类),花中亦含蜡,蜡中含饱和酸(主要为蜡酸)34.9%,不饱和酸5.8%,醇类10.3%,烃约47%。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纲目》:苦辛,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肝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①《滇南本草》:破血,解痈疽疥癞,九种痔疮,诸疮毒症。

②《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③《本草求原》:凉血,消肿毒。治血热筋痿,敷疮妙。

④《岭南采药录》:作泻药及吐药。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外用拔毒消肿。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疗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⑥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淋巴结核,黄疸,肾炎,膀胱炎,关节肿痛,便血,鼻出血,眼结膜炎,前列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附方】

①治疔疮肿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千金方》)

②治痈疽发背,无名诸肿: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简方》)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八两。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摊贴。(《惠直堂经验方》地丁膏)

⑤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五钱。煎服。药渣外敷。㈡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二两。共捣汁,分二次服。药渣外敷。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地胆草

下一篇:杜香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