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Dà Qīnɡ Yè
【别名】大青(《本草经集庄》)。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寥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等的叶或枝叶。
①路边膏叶7~8月采收叶片,晒干。
②蓼蓝叶
小暑前后及白露前后采叶片晒干(天津地区都割取全草,切段、晒干)。
③菘蓝叶
8~10月采收叶片,晒干。
④马蓝叶
8~11月割取茎叶,晒干。
【性状】
①路边青叶
干燥叶片(亦有将叶及幼枝切成小段者),微皱折,呈长椭圆形至细长卵圆形,长5~16厘米。上面棕黄色、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面色较浅,全缘,先端渐尖,基部钝圆。纸质而脆。气微臭,味稍苦而涩。以叶大、无柄者为佳。
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此外,广西、福建等地亦产。
②蓼蓝叶
干燥叶(有时带枝),多皱缩,有时破碎。完整者呈长圆形至倒卵圆形,长约5~8厘米,宽约3~5厘米,似桃叶而较阔,先端钝尖,基部渐狭窄,全缘多数呈波状,稍有黄色毛茸,主脉黄色,亦有稀疏的毛茸。叶柄扁平,长约1厘米,基部具膜质托叶鞘,透明,灰白色,其边缘有稀疏长毛。质脆易碎。气微臭,味微涩而苦。以叶厚、色蓝绿、无枝梗、杂脆者为佳。
主产河北、北京,山西等地。
③菘蓝叶
干燥叶皱编成团块状,有时破碎,呈灰绿色或黄棕色。完整的叶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尖,基部渐狭,延成翼状,上面有时可见点状突起,下面中脉明显。叶柄长5~7厘米,腹面稍凹下。质脆易碎。气微弱,味稍苦。以叶大、无柄、色暗灰绿者为佳。
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④马蓝叶
牛燥叶(有时带幼枝),多皱缩成团块状。完整者呈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殖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叶缘有细小钝锯齿,上面黑绿色至暗棕黑色,下面色较淡,叶脉下面较显。叶柄长1~2厘米。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涩而微苦。以叶净、无枝梗、色黑绿者为佳。
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此外,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亦产。
【炮制】拣去杂质及枯叶,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
苦,寒。
①《别录》:味苦,大寒,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
③《纲目》:气寒,味微苦咸。
【归经】
入肝、心、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手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⑧《本草撮要》:入足蹶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①《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
②陶弘景: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蓝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甚疗蜂蟹毒。
③《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蓝叶汁,解斑蝥、芫青、樗鸡,朱砂、砒石毒。
④《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
⑥《江西草药》:治急性肝炎,肺结核,矽肺,牙痛,蛇伤,过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不可施之于虚寒脾弱之人。
②《本草从新》:非心胃热毒勿用。
③《得配本草》:虚作泻者禁用。
【附方】
①预防乙脑,流脑:大青叶五钱,黄豆一两,水煎服,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