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D正文

大枣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 Zǎo

【别名】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原形态】

枣(《诗经》),又名:刺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平滑无毛,具成对的针刺,直伸或钩曲,幼枝纤弱而簇生,颇似羽状复叶。成之字形曲折。单叶互生;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有卵形,长2~6厘米,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歪斜,边缘具细锯齿,3主脉自基部发出,侧脉明显。花小形,成短聚伞花序,丛生于叶腋,黄绿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状,下部连成筒状,绿色;花瓣5;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于花盘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长1.5~5厘米,熟时深红色,果肉味甜,核两端锐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大枣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枣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环磷腺苷(cAMP)、环磷乌苷(cGMP)等。

【性味】

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热,无毒。

③孟诜: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脾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

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

⑦《珍珠囊》:温胃。

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①《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②《本草经巯》: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

③《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

④《髓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疸、肿胀并忌之。

【附方】

①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益脾饼)

②治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头翅)入内喂热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大枣

下一篇:大金牛草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