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院士坚忍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真理的风骨,勇于创新、基础结合应用以及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影响了我们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几代人。
创业艰辛 百折不回
李连达院士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做临床医生,后又从事基础研究,并在1974年组建了基础医学研究室。建室初期条件简陋,经费匮乏。李连达院士亲自开展对外联系,为企业开发保健食品、新药和提供技术服务,不但保住了实验室,稳定了人心,同时创建了一系列新药研究与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期,李连达院士作为主编之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成为卫生部药政管理局指导全国中药新药研究的范本,和当时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确立了他及实验室在中药行业中的学术地位。在李连达院士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上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作为继任者,坚持了李连达院士对研究室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广泛与国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既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提升了药理学研究的水平。
科学严谨 学术自信
为了证实中药疗效及作用机理,李连达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肌细胞培养并培养成功,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多种细胞病理模型,开展了多种中药及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同时还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系统的犬心肌缺血模型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应用这些模型完成了40种活血化瘀药的筛选和研究,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八个活血化瘀经典古方的研究”,多篇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但是有人就是不信一个中医大夫能做出这种水平的工作。有个同行著名教授,不打招呼,亲自跑到实验室查看实验是不是真的,经过多天的观看实验,她再也提不出什么质疑,并把企业委托自己但认为难以完成的项目转移到我们实验室,项目的圆满完成,使这位专家心服口服。80年代初西苑医院和日本津村顺天堂达成协议,对冠心II号进行合作研究。但是日方的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李连达院士把日本同行请到实验室,观摩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又到日本演示实验,直至得到满意结果。1988年基础室在李连达的带领下开始中药新药研发,其中就有李连达院士在儿科临床上使用多年的经验方“金莲清热颗粒”,当时的新药研发不像现在这样规范,生产出来的新药中试产品需自己找临床单位做预试验,我们的工作人员来到海淀医院,请医生帮助观察临床疗效,但是作为一家西医医院,对中药的疗效抱有质疑态度,非常勉强地说了声“放那儿吧!”过了些日子,出乎意料的是曾对中药疗效持怀疑态度的医生笑脸相迎,问我们还带来新的药品没有。原来,当时正好赶上流感,很多病人感冒发烧住进医院,用抗生素点滴怎么也退不了烧,以试试看的心态推荐病人服用我们的金莲清热颗粒,结果很快就退烧了,一传十,十传百,正在观察的药一下就不够用了。我们回去给李连达院士汇报,他笑着说,对于我们自己研发的中药一定要有自信,用事实说话。
思想开明 帮扶后生
李连达院士对后生在学术上总是鼓励和帮助。上世纪80年代,人事制度远没有现在宽松和灵活,很多单位年轻人想出国深造或流动发展都会遇到阻力,而李连达院士总是以开明的态度鼓励年轻人的事业选择,并嘱咐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从科室走出去的同事,有的在国外取得事业成就,有的分别担任了科室主任、医院副院长、院长、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培养了一批中医药行业的骨干。1994年他年满60岁的时候,把主任的职位交给刘建勋研究员,并手把手告诉新主任,怎样带队伍,怎样拓展研究方向,扶上马再送一程,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研究室不断发展和壮大。
李连达院士病重期间曾经坐着轮椅回到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实验室,看一看,摸一摸,对那些陪伴过他的实验仪器充满了感情,对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恋恋不舍。他拉着即将卸任退休的林成仁的手,虽然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但表露出对基础室未来充满信心。他还分别和实验室一些工作人员和学生一起合影,把最后的身影留在了实验室……
李连达院士逝去了,但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将秉承“团结进步求实创新”的室训,秉承李连达院士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为中药现代化,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继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