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反酸经验

反酸乃吞酸和吐酸的总称。一般而言,反酸是吞吐酸水的症状,常与胃痛兼见,但亦可单独出现,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中医对反酸的认识由来已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云:“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认为,反酸是由热邪落于胃经而导致的,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丹溪心法》云:“吐酸……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以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咳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吐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 总之,反酸的发生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可致胃气上逆。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亦可致呃逆反酸。

辨证分型

颜正华教授认为,无论何种病因,反酸均当先辨别寒热。

热证 热证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治以清肝泻火,和胃降逆。常用方剂为左金丸加味。为增强和胃制酸的作用,可酌加乌贼骨瓦楞子;兼食滞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等。

寒证 寒证以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吐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症。治以温中散寒,和胃制酸。常用主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吴茱萸。如脾虚不运,湿浊留恋中焦,舌苔白腻不化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以化湿醒脾。

治疗方法

颜正华教授强调,反酸多由肝胃不和诱发,并认为疏肝当予通腑、活血等法并用方可收佳效。其临证治疗视病证具体情况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即疏肝和胃法、通腑降胃法和活血治胃法。

疏肝和胃法 反酸所见之胃脘、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胀闷不适,常见诱因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脾升胃降,肝气条畅,乃相因相用。肝胃一荣俱荣,一伤俱伤,生理上互相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颜正华教授临床将肝胃失和归纳为三种原因:一是多数患者先有精神刺激,脘腹不适随即出现。即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 木不疏土”。症见脘腹胀痛、烧心、纳差、呃逆。二是肝气横逆,脾胃失和,浊气上逆,即“木横克土”。症见脘腹胀痛窜及胁肋、反酸、呕逆、嗳腐。三是饮食失节,脾胃失健,升降失枢致肝失条达,即“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症见食少纳呆,胃脘隐痛、胀闷,泛酸,呕恶。因此,反酸的主要病机不外肝胃失和。治疗的关键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颜正华教授擅用理气疏肝、通降和胃、肝胃同调之法,选择药物忌刚宜柔、升降相因,药性以轻灵见长,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常用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香橼疏肝解郁,条达肝木;以陈皮木香代赭石旋覆花甘松绿萼梅、谷芽、麦芽、枳壳降胃逆,通腑气,调脾胃;重用白芍甘草,柔肝止痛,与理气药相辅相成,缓解肝胃上冲之逆气。此外,据症调整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的比例,可有效抑制反流。或以黄连炒吴茱萸,或用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加强制酸的效果。

通腑降胃法 颜正华教授认为,反酸现象乃胃气夹肝胆浊气上逆所致。胃乃六腑之一,胃气上逆不仅与肝郁密切相关,与腑中浊气不降亦相关。腑气相通,以降为和,通肠腑降胃气,事半功倍。治宜舒畅肝气,通降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浊降则脾气升,中焦枢转得利,肝胃协调,诸症则消。反之,则影响脾脏升清,且横窜致肝失疏泄。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胆胃不和均在疏肝调气之中辅以通腑降浊之法,使中焦气机顺畅,还胃受纳之功。治疗反酸伴有便秘者常用瓜蒌决明子当归郁李仁枳实槟榔大黄、生首乌等,不囿于攻下或润下,辨证灵活,驱浊外出。

活血治胃法 颜正华教授临证善于观察患者的气血,他认为,反酸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入络,气血失和,瘀血阻滞;又因肝气郁结,气滞血停,血瘀胃络,气血相因相果,使病证加重难愈。临床所见患者胃脘痛持久、顽固,入夜尤甚,均为气滞血瘀所致。治疗中,颜正华教授提倡理气勿忘活血,治胃勿忘活血,常配川芎赤芍、白芍、丹参延胡索、失笑散、当归、大黄、乳香没药等,并根据瘀血之轻重选用药物。

医案举隅

典型案例1

李某,女,60岁。1996年11月18日初诊:诉反酸5年,加重1个月,因家中发生变故,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胸骨后烧灼感,伴疼痛反复发作,入夜尤甚,拒按,剑突下胀闷,嗳气,泛酸,口干,不欲食,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体瘦,面色萎黄,乏力,懒言,舌淡、苔白,舌下青紫,脉沉弦。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辨证:肝胃气滞,瘀血阻络。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活血。

方药:香附10g,枳壳10g,陈皮10g,焦三仙各10g,赤芍10g,丹参10g,醋延胡索10g,白芍20g,当归20g,太子参30g,黄连15g,吴茱萸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1996年11月25日二诊:药后烧灼感,疼痛、胀满症状减轻,仍神疲乏力,时有打呃儿、嗳气。治以活血益气,健脾养胃。上方去当归、焦三仙、赤芍、白芍、炙甘草,加白术20g,砂仁(后下)5g,旋覆花(包)10g。调理半个月,诸症悉除。

按:本案证属肝胃气滞,瘀血阻络,且疼痛感较重,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活血。方中香附、枳壳、陈皮为疏肝理气之品,三者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赤芍、丹参、延胡索为活血化瘀止痛之品,三药配伍以达活血祛瘀之效;白芍、当归、太子参为补气养血之佳品,针对体瘦、面色萎黄、乏力、懒言等虚证而用;黄连、吴茱萸为制酸名方左金丸中之固定配伍,然考虑患者具体病症特点,灵活调整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

纵观全方,攻补兼具,动静相宜,疏肝活血之中亦有补养之意。二诊时,针对患者打呃儿、嗳气之症较显,酌加旋覆花、砂仁以行气降逆,气逆得止,则反酸自消。

典型案例2

赵某,女,59岁。2008年11月29日初诊:诉反酸,烧心,呃逆时发1年余。1年来时发反酸,偶吐酸水,烧心,呃逆,纳食时好时坏,胃胀,背部放射性发热,略有便秘,眠可,口干渴,身烘热,舌红,苔黄,中部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黄连5g,吴茱萸15g,赤白芍各15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香附10g,乌药10g,百合30g,全瓜蒌30g,决明子20g,炒枳壳6g,佛手6g,绿萼梅6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8年12月6日二诊:患者诉,烧心、反酸减轻,仍打嗝,胃中嘈杂,胃胀,口干苦,口腔异味,纳可,二便调,眠可,无烘热感,舌红,苔黄,中部厚腻,脉弦细。

方药:黄连4g,吴茱萸15g,赤白芍各15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香附10g,乌药10g,决明子20gg,炒枳壳6g,佛手6g,绿萼梅6g,丹参20g,青陈皮各6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08年12月27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减轻,现偶呃逆,大便稀软,日2次,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方药:黄连4g,吴茱萸15g,赤白芍各15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香附5g,蔻仁5g,神曲12g,炒枳壳6g,佛手6g,绿萼梅6g,丹参20g,青陈皮各6g。14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尽释。

按:根据初诊症状,本案证属肝胃郁热。颜老喜用左金丸为基本方,调整剂量,随症加味治疗。其中,黄连苦寒泻火为主,佐少量吴茱萸既制黄连之寒,又辛热入肝降逆,以使肝胃和调。本方中配香附、佛手、绿萼梅、炒枳壳、乌药、旋覆花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配赤白芍清肝凉血,养肝敛阴,柔肝止痛;兼以煅瓦楞子制酸止痛;佐百合养阴清心,以除烘热;全瓜蒌、决明子清热润肠,为便干而设。二诊时患者诉二便调,无烘热感,但胃胀明显,口干苦,口腔异味,故去清心除烦之百合及清热润肠之瓜蒌,而加青陈皮以增强理气除胀之力,兼加丹参凉血活血以使火降气顺。三诊时,患者大便稀软,故去润肠之决明子;仍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故易温热之乌药为化湿行气和胃之蔻仁与神曲。诸药合用,药证相参,灵活配伍,疗效甚著。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五皮五藤饮治疗皮肤病验案三则

下一篇:朱氏妇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