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疗效的取得则来自于精确辨证、恰当选方与精准用药,所谓“医生不精于药,难以成良医”。中药不仅是中医处方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医理法的有力验证,更是传承发扬中医学术的有效载体。历史上,张景岳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张锡纯因为善用石膏而被誉为“张石膏”,吴佩衡则因善用附子而被尊为“吴附子”。我师从中医名家多人,亲见大师们因为一味药之加减、一味药量之改动,就使一个不效方变为了优效方,使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显桴鼓之效。因此,加强组方用药经验的学习研究,领悟名老中医用药经验中所蕴涵的学术内涵、辨治特色、临证思路,乃是拓宽诊治思路、提高临床水平的有效途径。
涉足医林51年来,我在著名中医药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栽培下攻读硕、博士学业,并经赵绍琴、王绵之、祝谌予、步玉如、龚去非、郑惠伯等诸名家指点迷津,加之本人长期的读书思考、临床实践,才得以对中药的临床运用略有心得。为了传承发扬“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经验,经与同道切磋交流,将临床有所心得的200味中药整理出来,名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用药经验心得”。所集内容以紧密结合临床、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论述了本人长期读书思考、博采众家、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所论之药,皆属本人在临床上多次反复运用验证过,确有疗效,可以重复之品。所述不仅有对传统药效的临床验证,更多的是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传统药效的拓展应用。
每味药下,摘录古今名家论述、详论药证、阐释药量、明确配伍。论述不求其全,但力求抓住重点,有所得则详述,无所得则略之,尤其是对最有体会之处尽量说清说透,然不管是详是略,均为临床实战记录,将对开拓用药思路有所启迪。古人云“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然若想做到如此,必须在临证时留心药物之进退,观察效验之应否,更要随时总结,方能臻“达药”之境界。读者若能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借鉴所述的处方用药思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必有裨益。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所辑用药经验中有超大剂量使用中药的现象,有些甚至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的数倍之多。如本人喜重用麻黄、附子、细辛、石膏、熟地、黄芪、柴胡、大黄等,这些超大剂量用药的经验乃是建立在本人51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一是基于对其药性、归经、适应证、有效量及中毒剂量、药后反应的使用经验,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灵活运用,三是基于对这些药味现代研究的了解,所以请勿盲目模仿,无临床实践经验者更应审慎应用。对所介绍的用药经验,请师其法而不要泥其量,用量多少应视具体病证而定,其核心即在于遵循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用药经验心得”只是个人的一点认识与体会,更不敢保证完全正确,只为抛砖引玉,给读者提供一种思路、一份思考,也在于提醒自己与读者,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现有认识,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挖掘,以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王庆国)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