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三清法”治疗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属于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范畴,是一种非细菌性感染,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妇女,临床常表现为乳头溢液或凹陷,化脓溃破后脓液中有粉刺样物质,反复发作,经久难愈。1958年顾伯华教授在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并于《实用中医外科学》中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据文献报道,该病已占乳房疾病4.1%~5.5%, 并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治疗

古代医籍中未明确提出粉刺性乳痈,但根据病症,大致归于肝气郁滞,脾胃湿热与阳虚寒凝,化热成痈两大类。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失疏泄,胃热壅盛,肝郁胃热阻滞乳络,气血不行,聚结成块,日久热盛,蒸酿腐肉而成脓肿。《灵枢·痈疽》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可知热为痈引。而阳虚者,寒痰凝结,日久化热,热毒痰瘀交结,肉腐而成脓。

粉刺性乳痈的病程发展复杂,故治疗手段多样。中医在治疗粉刺性乳痈方面有很大优势,以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内治法主要采用分期论治与辨证论治,初期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为主;溃破期热毒未尽,久病气血皆虚,痈疡难敛,属正虚邪实证,以扶正祛邪为法;后期则热解脓除,气血凝结,则行温阳补血、消癥散结之法。也有医者采用阴阳论治,认为阳虚型非急性期属半阴半阳证,结合局部辨证特点,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助阳之品缓解寒性凝涩之弊。外治法主要包括外敷药物、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挂线疗法、透药、针刺、切开引流等。临证常采用多法联合或内外法相辅从治。随着各学派对其病名、病因、病机的不断深入认识, 中医治疗粉刺性乳痈 以辨证为主, 内外结合, 标本兼治,有独特治疗优势。

“三清法”的提出

粉刺性乳痈是因外有情志不畅,后天饮食不节,以致内发脾胃湿热与肝气郁滞,肝气郁久化热,脾胃湿热循经而传,邪散于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营分气血不从,气滞血瘀,凝聚成块,三因相合,久而热盛,则见女子乳房蒸酿肉腐而为脓肿, 溃后腐祛成瘘。故应以肝气郁滞,脾胃湿热,营热血瘀为本证病因病机。

针对脓成肉腐而溃的患者,借鉴古人经典和临证经验总结出“三清法”,在临床上广受患者推崇。“三清”,即内清久郁气火与脾胃湿热,常以疏肝解郁类、清散胃热类、燥湿健脾类药物组方,诸药相合,疏理肝气以散郁,清散湿热于魄门,采用口服汤剂法内清脏腑。中清营血热毒与瘀血,应用手术贯腔除腐,引脓祛瘀,术后辅以刺络拔罐,放血泻热,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清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节,断气郁之本,节胃热之源,从外在消除病因。“三清法”之内、中、外三清互为助力,内消脏病,外断其因,引中外出,临证中取效甚优。

验案

刘某,女,23岁,201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乳房红肿伴破溃3个月。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乳房红肿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病理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拒绝切除手术后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为求系统治疗遂于我院就诊。症见患者左侧乳腺红肿疼痛伴表面溃口形成,可见黄褐色分泌物,触诊左乳乳晕旁外上象限有1约5.2厘米×4.3厘米团块,质韧,压痛,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整,皮温不高,活动尚可。问诊得知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品,近1年情志不舒,偶有双侧胁肋部隐痛,伴见口臭,口苦,饮食尚可,大便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粉刺型乳痈(肝郁胃热)。以三清法治疗。

内清:以疏肝清胃,凉血祛瘀为法,择柴胡疏肝散合清胃散加减。处方:柴胡、黄连各20克,陈皮川芎香附枳壳各15克,生地15克,丹皮20克,牛蒡子20克,莪术15克、半枝莲15克、皂角刺2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共14剂。

中清:采用手术贯通脓腔,清除腐肉与脓液。换药并置管冲洗,每日1次。术后第二日起行刺络拔罐法,每周2次,每次放血约20毫升,以透邪外出、通经活络、消痈散结。

外清:嘱患者及家属配合,调畅情志,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荤腥滋腻之品,保证睡眠,适当运动,勤换衣物,保持胸部卫生。

2019年5月2日,患者左侧乳房溃口愈合,皮肤颜色正常,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基本痊愈,嘱停换药及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定期复查。

近3月电话随访未复发,无其他不适。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中医救护马钱子中毒举隅

下一篇:徐世杰运用虫类药治验两则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