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诗词中的“夏”药及其药用价值

宴堂深。轩楹雨,轻压暑气低沈。花洞彩舟泛斝,坐绕清浔。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坐久觉、疏弦脆管,时换新音。

越娥兰态蕙心。逞妖艳、昵欢邀宠难禁。筵上笑歌间发,舄履交侵。醉乡归处,须尽兴、满酌高吟。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这首《夏云蜂》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通过夏日雨后景物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抛弃名利缰索,追求真我生活的思想。东晋顾恺之《神情诗》有“夏云多奇峰”句,后用为词牌名,调名本意即咏夏日的云团似奇峰骤起。夏季高温多雨,万木葱茸,青翠欲滴,茁壮成长。有一些中药,却在夏季枯萎成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生长规律,故名称中冠以“夏”字,如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等。

清肝散结夏枯草

“性禀纯阳随处栽,草逢入夏即枯来。叶同旋覆无殊种,花似丹参一样开。管使瘿瘤消结气,却教瘰疬未成堆。厥阴血脉能滋养,目痛肝虚素所推。”(清代赵瑾叔《夏枯草》)夏枯草是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因长到夏天后枯萎而得名。《本草便读》载:“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朱丹溪认为:“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诗中因此说:“性禀纯阳随处栽,草逢入夏即枯来。”《新修本草》描绘夏至草说:“此草生平泽,叶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参花,五月便枯”,故诗中说:“叶同旋覆无殊种,花似丹参一样开。”

蚯蚓结来成百合,海羊斗处即蜗牛。莫认夏枯为益母,须知萱草解忘忧。”(明代胡俨《戏作次药名十首》)夏枯草在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以干燥果穗入药。夏枯草是常用的清热泻火类中药,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目赤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等的治疗。《本草经疏》载:“夏枯草得金水之气,故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为治瘰疬、鼠瘘之要药。”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清代冯钺《苦雨吟》)夏枯草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是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配伍贝母、香附等,可治疗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配伍昆布玄参等,可治疗瘿瘤。夏枯草既能清热祛肝火,又能散结消肿,配伍蒲公英浙贝母柴胡等,可治疗乳痈乳癖;配伍金银花重楼等可治疗热毒疮疡。

活血利湿夏至草

“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乳头敷上痈俱散,面上涂来刺不生。利产按时能速下,调经过月可徐行。若还求嗣须常服,子叶花根并用精。”(清代赵瑾叔《益母》)夏至草是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形态相似,且均有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故古书中常将两者等同,统称为“茺蔚”。夏至草开白花,在夏至节前后枯死,故又名白花益母草、小益母草;益母草开淡紫色花,为益母草属植物。近代后,中草药分类进一步精细,将茺蔚规定为益母草,将夏至草单列。《诗经·中谷有蓷》云:“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其中的“蓷”一般认为是益母草,但文中说“蓷”的枝干都被晒干了,所以也有人认为其为夏至草。

夏至草和夏枯草都有在夏至前后枯死的特征,故夏至草又名“白花夏枯草”。《本草纲目》“茺蔚”条载:“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宋代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夏至草以全草入药,在3~6月花叶茂盛期采收。夏至草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的治疗。夏至草味辛能活血养血,配伍川刘寄奴、金丝梅、香通,可治疗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

化痰散结数半夏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宋代孔平仲《常父寄半夏》)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以块茎入药,是常用的温化寒痰类中药。《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一种观点认为,半夏的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还有学者认为,“五月半夏生”是古人对半夏植物“珠芽生殖”现象的描述,在农历五月,半夏的植株中部会生出一个小小的球茎,它是半夏的珠芽,将成熟的珠芽埋入土中,会生成下一代半夏。珠芽繁殖是当前半夏繁殖的主要途径,具有发芽可靠,成熟期早的优势。半夏多生长在田边,故又名“守田”;半夏去粗皮后洁白如玉,故又名“水玉”,《本草纲目》曰:“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半夏有毒,未经炮制的半夏毒性尤其强烈,故又名“三步跳”。半夏是古代重要的物候植物,《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古人还通过半夏来预测疫病的发生,《逸周书·实训解》载:“夏至后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疠疾。”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的治疗,外用治痈肿痰核。《本草纲目》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

“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唐代王建《寄刘蕡问疾》)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配伍陈皮茯苓等,可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配伍细辛干姜等,可治疗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配伍天麻白术等,可治疗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唐代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可治疗寒热互结所致心下痞满;配伍瓜蒌、黄连等,可治疗痰热结胸之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配伍紫苏、厚朴、茯苓等,可治疗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半夏味辛,外用能散结消肿止痛,配伍海藻、香附、青皮等,可治疗瘿瘤痰核;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可治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半夏归脾、胃经,味辛能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配伍生姜,可治疗痰饮或胃寒所致的呕吐;配伍黄连,可治疗胃热呕吐;配伍石斛麦冬,可治疗胃阴虚呕吐;配伍人参、白蜜,可治疗胃气虚呕吐;配伍秫米,可治疗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

古人认为,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具有阴阳配合之妙,夏枯草配伍半夏,可治疗肝气郁结,久而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瘿瘤等病症。

行气通络夏天无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宋代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夏天无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伏生紫堇的干燥块茎,因其在夏天茎叶也会变黄枯萎,故而得名。夏天无味苦、辛,性凉,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仆损伤、高血压的治疗。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夏天无味辛能行气活血,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配伍当归、怀牛膝羌活独活等,可治疗风湿痹痛、劳损腰痛、腿部疼痛。夏天无味苦辛有通络功效,可用于高血压、中风所引起的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配伍夏枯草、钩藤等,可治疗高血压;配伍羌活、独活等,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失用。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宋代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夏季成熟的中药绝不仅限于夏枯草、夏至草、夏天无、半夏,而这四味中药却得到了“夏”的名称,可能与其得夏之味苦、感秋之气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有关。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1985年,福建召开一场中医盛会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