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现代医学概念,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致使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久远,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属“脱疽”范畴。《灵枢.痈疽》记载:“发于足趾,名日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及阴虚或气虚关系最为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根本原因。
病因病机
糖尿病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肉腐骨枯所致。糖尿病足病机复杂,根据气、血、寒、热可将其分为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外感湿热等型:气阴亏虚多为气阴亏虚则经脉失养,脏腑受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则乘虚入足;阴虚则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瘀血阻络多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运受阻、血脉瘀滞、瘀血阻络,故出现面部青紫色黯,患足疼痛;瘀血日久则化热,湿热搏结,化腐成脓;外感湿热多为消渴日久则脾肾俱虚,脾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湿邪浸淫,湿壅日久,化热成毒;脾肾虚弱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乘虚入侵,蕴结日久,腐蚀筋肉,终成足部坏疽。
此外,结合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其主要病变部位分为五种常见类型:①皮肤变性水泡型。②血管闭塞缺血型。③肌腱变性坏死型。④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⑤趾骨变性萎缩型。各型可同时并见或相继发生,但多以某一种病理改变为主,其中常见的类型为肌腱变性坏死型(筋疽) ,主要病机为肝肾渐衰,久则气阴消耗,气不化湿,阴不养筋,日久筋损腐毒。
治则治法
首次治疗时若有明显坏死组织,用双氧水将局部病变部位冲洗清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然后把明显坏死组织剪除。若创面渗出分泌物明显,再分别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
中药油剂外用治疗:用无菌剪刀将灭菌的油剂1号及油剂2号(注:油剂1号、2号均为本院协定方)纱布条根据溃疡创面大小分别剪为若干片段,分别置于无菌弯盘内,然后用无菌镊子钳取油剂1号纱布条小片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部位湿润清洁2~3次,以松解润泽其上已经坏死且覆盖其上的组织,根据情况用剪刀剪除,然后另钳取干净灭菌纱布,擦拭此部位,交替重复进行2~3次,尽可能地祛除溃疡坏死创面的污垢、脓痂和分泌物。然后将剪成稍大于创面面积的油剂2号纱布敷于创面部位,若创面下有潜腔,用适当规格的2号纱布条虚填该潜腔,然后外用内含有隔离膜的无菌纱布覆盖固定,隔天换药1次。直至新鲜肉芽填平创面或稍低于创面,然后再用油剂1号纱布条外敷、包扎、固定,直至表皮完全覆盖整个创面。
另外,还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三辨(辨证、辨病、辨体质)施治的精准化治疗,口服中药汤剂,以达活血通络,纠偏降糖的目的。内外结合,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典型病例
女性患者寇某,79岁,河南郑州市居民,50岁确诊为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治疗。72岁时因右足无名足趾疼痛,其趾端溃烂流液,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病区治疗,期间足部CT检查提示,该足趾趾骨已坏死,经本院骨科会诊并建议自足踝部截肢治疗,因患者抗拒截肢而要求采用中医药治疗,后经上述方法治疗,把适当大小的上述纱布条填塞入逐步脱落趾骨后的潜腔内,再配合根据其本人具体情况辨证确立方案的口服中药,一个半月余,随着该足趾骨渐渐脱出后,在其跖趾关节处畸形愈合。两年后,其右脚的第二跖趾关节背侧处出现水泡,奇痒难忍,经清洁处理时发现出现溃疡,后经此处剪除第二趾头,用上述方法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该处创面愈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